據記載,葫蘆棗主要產在河北省古北口等地區,北京亦有種植,其他省份也有少量種植。據報道,近年來,一些采摘旅游地和水果產區也引入了這一品種。
棗樹在胡同里挺常見,但葫蘆形的棗您見過嗎?在北京新街口西南邊的前帽胡同13號院,就有一棵這樣的大棗樹,掛著滿樹的“小葫蘆”。不過居民們介紹,這棵60多歲的大棗樹近年來狀態越來越差,“這也算咱們胡同的一個特色,希望有人來管管”。
棗似倒掛“小葫蘆”
走進13號院,滿地都是掉落的干癟紅棗。這棗個頭一般,但有個細腰。一旁一棵直徑不到一尺的大棗樹上,掛著數不清的紅棗綠棗,棗子的上半部分大于下半部分,猶如一個倒掛的葫蘆。隔一堵墻的兩米開外,也有一棵這樣的葫蘆棗樹。
“過去咱北京胡同里這棗樹不算少,據我知道,西單那邊有,北新橋那邊也有。后來西單那棵樹拆遷的時候砍了,前兩年聽說北新橋那棵樹也快死了。”胡同里一位老先生說,“現在人們不缺嘴,也就沒人費勁去摘它了。不過,比起20年前,這棗樹粗了不少,可是結的果子卻少了。”
住在13號院后院的一位大嬸,望著棗樹也頗是心疼,“多難得的東西啊,應該保護起來。沒人給修枝剪葉,偶爾能看見不少蟲子,這老棗樹沒少受罪。”
憶老樹昔日繁華
這樹是怎么來的呢?住在前院的王大叔回憶了棗樹的來歷。他生于1949年11月,“小時候我媽媽跟我說過,我多大歲數,這棵樹就有多大歲數。這棵樹是我出生的時候,我父親找來了一棵小苗,就種在了這里”。隔墻之外的棗樹,歲數略小于這一棵,王大叔說,可能是大樹樹根發新芽的結果。
算起來,棗樹到如今已有63歲高齡。王大叔說,早年棗樹長勢好的時候,一年能結出兩大澡盆果子,這些果子大都被鄰居們分吃。“這葫蘆棗,其實并沒有普通棗好吃,皮厚肉薄”。可是在困難年代,“也算個挺難得的東西,小時候總盼著能吃到”。
“小時候我們還管它叫人參果呢。”住在北帽胡同的王先生也記得旁邊胡同的這兩棵大棗樹,“上學放學從那兒路過,有時候孩子們進去摘。到了秋天人家摘棗打棗的時候就更好了,我們進去跟著撿。”
葫蘆棗還有多少?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