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發改委隔三差五地啟動約談,一邊是食用油企業有計劃地推進漲價。但似乎被請去“喝咖啡”的企業,喝完咖啡還是該干嘛干嘛。對約談效果的失望、質疑接踵而來。然而這種質疑背后,或許是對約談的誤解。
今年以來,食用油大品牌出廠價兩次調整,漲幅均為8%。4月初,金龍魚、魯花、福臨門掀起國內第一波大型菜油、花生油價格上漲;7月、8月期間,金龍魚、福臨門再次上調出廠價。
這只是企業的出廠價數據。進超市,感覺最深的就是“買到就是賺到”。一組公開數據顯示,廣州地區,7月3日至7月8日,5升魯花壓榨一級花生油、5升胡姬花特香花生油零售均價每桶分別為139元、122.79元;9月10日至15日,5升魯花壓榨一級花生油、5升胡姬花特香花生油零售均價每桶分別為145.6元、132.9元,在兩個月內分別上漲6.6元、10元。
大品牌“明目張膽”漲價,小品牌也采取多次、小幅微調的方式暗中漲價。
觸動民生敏感神經的食用油價格行情異動,倒逼發改委不得不啟動簡單的行政手段——約談限價。今年以來,發改委啟動了兩次約談。8月份的約談后,發改委還實施了價格匯報制度、加大拋儲、加大進口大豆等舉措。
發改委意圖明顯。面對涉及老百姓餐桌最根本的食用油漲價風潮,提前預警,希望穩定價格。然而收效有限。
是約談被寄望過高,還是約談被誤解了。
熟悉價格走勢的業內人士很坦然,“約談只是一種調控手段,并不能決定價格走勢。企業可以決定自己的價格,行政手段僅限于指導層面。如果說最理想的狀態,那就是根本不要讓"約談"發生。”
總結以往經驗,約談的確難以改變油脂上漲趨勢。
國內油脂價格不是有關部門找企業談談,就可以定下來的。在對外依存度達到80%的大前提下,中國在大豆產品上話語權很有限。整個豆類產品的產業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跨國公司,尤其是“abcd”四大公司。食用油對外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任何風聲都會迅速傳導到國內食用油價格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