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稻花飄香的田地里,看著活蹦亂跳的鴨子與肥大的魚兒,昆明富民縣永定鎮麥場村村民何大爺笑得合不攏嘴。“今年又是個豐收年,鴨和魚兒長得肥又壯,水稻產量也增加了,稻田養魚鴨真是個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好辦法。”近日,富民和尋甸的“稻田養魚試驗示范項目”進入收獲期,大量慕名而來的市民涌入田間、農家樂爭相品嘗“谷花魚”。
稻米、“谷花魚”雙豐收
說到“谷花魚”,或許不少市民還不知道是什么魚,其實它并不是新品種,大部分是鯉魚和鯽魚,由于生長在水田中,以稻花為食而得名。谷花魚主要以稻花、蚊蟲幼蟲、米糠和麥糊為食,不用飼料喂養,無任何污染,肉質鮮甜且生態環保。
昆明市漁業行政執法局副局長郭志堅介紹,所謂稻田養魚工程是一種通過在稻田中開挖一定面積比例的魚溝、魚溜,集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為一體的立體農業種養方式,是山區、半山區貧困農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
“雖然開挖魚溝、魚溜減少了一定的稻田種植面積,但是魚溝利于空氣流通和陽光照射,植物可更充分地進行光合作用。”郭志堅表示,在稻田里養魚、養鴨,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鴨糞既肥水又成了魚的飼料。既可利用魚除掉田里的害蟲和雜草減少用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又可獲得魚產品,魚鴨的排泄物又能成為稻田的肥料,可謂是各取所需、相得益彰。“由此看來,稻田養魚鴨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稻魚鴨共生的生態種養系統。”
富民麥場村稻田養魚510畝
作為昆明稻田養魚試驗示范點之一,富民縣稻田養魚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今年6月,富民縣承擔了“稻田養魚試驗示范項目”,其中:麥場村實施了稻田養魚項目510畝。今年8月份,昆明市漁政局、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相關人員,進行了第一次產量初測,折合畝產75千克。
9月3日,進入正式捕魚期上市階段,富民縣水產站和項目實施村委會再次進行實測,測產結果為,0.7畝捕獲“谷花魚”57千克,折合畝產81千克,按照“谷花魚”每千克售價50元的市場價估算,畝產值突破4000元大關。
尋甸水稻增產10%左右
來源:昆明信息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