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石堅土薄、水源奇缺、峰巒嶙峋的土地上能不能生產出效益?有些人的回答是“不能”,惡劣的自然環境使人無法向地要效益,外出打工是最明智的選擇;有的人回答是“也許能”,種上玉米或黃豆等農作物一年下來也許能掙百來塊錢。
平果縣果化鎮南部是典型大石山區,地形復雜,地質以石灰巖為主,石漠化程度嚴重。然而,當地農民面對是否可以從石山地里種出效益的問題時,他們的回答異常堅定:“絕對可以向石山的土地要效益!”
果化鎮農民的回答并不是沒有依據的,在近幾年石漠化治理工作中,果化鎮龍何屯引進火龍果試種時發現,火龍果在石山地縫中均可生長,需水量不大,經濟效益高,大力發展火龍果產業是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和實現大石山區群眾增收的好路子。
近日,記者到龍何屯采訪時看到,一個個碩大的紫紅色火龍果“吊”在石山間顯得特別耀眼。正在地里采摘的村民何廣德介紹,以前種植玉米和黃豆,年收入都不到一千塊,如今在自己的七分地種上火龍果后,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6月初到9月中旬我總共收了5批火龍果,每批賣了大概1200元,等到11月份前后還可以再收一批,今年光靠火龍果我就賺了7000多元。”何廣德高興地說,今年他又增種了4畝火龍果,18個月后成熟的果實將讓他年收入達到5萬元。
在幾年前,平果縣的農民對火龍果還比較陌生,火龍果產業難以形成規模。近幾年,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果化鎮的農民克服了資金和種植技術上的種種困難,一次又一次憑借火龍果從石山縫里“淘金”。種植火龍果最大的投入就是在火龍果苗不便攀枝生長的地方立水泥桿,每畝“立桿”費用大概要投入3800元。果化鎮分管農業副鎮長鄧衛靈告訴記者:“為了增強農村種植火龍果的積極性,平果縣黨委、政府每畝補貼農民"立桿"費用1800元,另外鼓勵農民利用火龍果枝條占地面積少的特點,套種黃豆和花生等矮桿經濟作物,優化復種模式促進農民增收。”據了解,2011年果化鎮龍何屯火龍果種植基地僅靠100多畝的石山地,就生產出了約40萬斤的火龍果,產值達到120萬元,這讓龍何屯農民人均增收了2390元。
在火龍果產業實現局部促農增收的基礎上,平果縣以果化鎮、新安鎮為重點,在光、溫、熱比較充足的右江河谷鄉鎮大力推廣種植火龍果,以實現產業區域化發展。2012年,平果縣火龍果種植面積達到了10300畝.。目前,平果縣還借助大規模種植火龍果的契機,在果化鎮、新安鎮逐步打造兩個“十里火龍果長廊”特色農業觀光旅游帶。
來源:廣西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