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飽”到“吃好”,保健食品伴隨著老百姓收入的提高進入公眾視野。數據顯示,到2011年,我國保健食品產業已經發展到年銷售額超過2600億元。預計到2015年,保健食品將達到1萬億元的產業規模。然而,鋪天蓋地的廣告,“神奇功效”的夸大宣傳和市面上的假冒偽劣產品等現象讓保健食品在網絡上“備受關注”,成為網友討論的話題。
到底什么是保健食品?消費者應該怎么辨別?行業還存在哪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保健協會的專家。
“其實,從法律意義上講,只有保健食品的概念,保健品、營養品、滋補品等都是俗稱。”據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周邦勇介紹,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它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現在,很多人覺得保健食品混亂,其實是假冒偽劣的‘李鬼’毀了‘李逵’名聲。”周邦勇說,“打擊假冒偽劣,杜絕虛假宣傳,讓消費者放心購買保健食品,并從中受益,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周邦勇認為,對于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首先要增強辨識能力。他建議,“消費者到正規的商店購買保健食品,同時認準保健食品的‘藍帽子’。”所謂“藍帽子”是國家食藥監局審批標識,一般標注在保健食品的外包裝上,通常以“衛食健字”(2003年前批準的國產保健食品),“衛食健進字”(2003年以前批準的進口保健食品),“國食健字”(2003年以后批準的國產保健食品),“國食健進字”(2003年以后批準的進口保健食品)等形式出現。
周邦勇特別提醒網友,目前,正規保健食品的信息都可以在網絡上查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中國保健協會的官方網站,都已開通了保健食品數據查詢板塊。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