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白城大地,一派豐收景象。
10月3日早上4點半,62歲的周亞財便和妻子李寶華趕著裝滿大蔥的馬車,從家里出發,直奔白城市區。
周亞財是洮北區東風鄉大青山村6社的農民。作為白城市的近郊鄉,近年來,腦瓜活泛的大青山村農民在做好糧食生產的同時,紛紛搞起了副業,收入十分可觀。
“大蔥啦,賣大蔥……”
5點多鐘,一陣陣響亮地叫賣聲打破了白城市北市小區清晨的寧靜。
緊接著,早起晨練的人們便三三兩兩地聚集在周亞財的馬車旁,開始詢問價格、挑選稱重、付錢交易。
陰冷的天空中,不時飄落幾滴秋雨,但這似乎并沒有影響到忙著賣蔥的周亞財夫妻倆。臨近早上7點,2000多斤大蔥已經賣掉了一半多。“這要是天好些,再有一個鐘頭估計就能賣完,今天恐怕還得多賣會兒!”周亞財一邊把小區居民挑選的蔥放到秤上稱重,一邊對記者說。
抓住周亞財賣蔥的空閑時間,記者了解到:周亞財一家4口人,大兒子周永福已經結婚,小日子過得不錯,和小兒子周永德都在北京打工,由于工作忙,假期也沒有回來。夫妻倆今年種了兩公頃玉米,0.3公頃大蔥,賣完大蔥就準備秋收。兩公頃玉米大約收入1.5萬元,0.3公頃大蔥產2.7萬斤,按現在每公斤1元錢算,能賣1.3萬多元。
說話間,雨漸漸大了起來。周亞財忙和妻子李寶華用事先準備好的塑料布把蔥苫蓋上。“這也澆不壞,苫它干啥?”記者問。“澆是澆不壞,不過經雨這么一澆,蔥的分量就重了,咱賣東西圖的是個信譽,可不能掙那昧良心錢。”周亞財憨厚地說。
來源:中國吉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