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讓“軍墾”譽第一
八五二農場打造北大荒軍墾文化第一城活動紀實
索引:5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千古荒原,1956年6月1日,王震將軍站在一臺拖拉機上,發出了向荒原開戰的命令,于是,在中國的版圖上,就出現了八五二農場這個名字。
----摘自《八五二農場場志》
在黑龍江省東部、完達山北麓、三江平原南端,坐落著一個現代化大型國有農場---八五二農場,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制定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紅興隆管理局提出“文化品牌年”大環境的影響下,八五二農場與時俱進,在農場文化建設年和農場軍墾文化建設三年規劃的啟動年過程中,以王震將軍來八五二農場19次為契機,適時亮出了“軍墾”品牌,大氣魄提出了打造“北大荒軍墾文化第一城”的目標,農場干部群眾高舉“白樺為根、軍墾為魂”的精神旗幟,邁出了向北大荒軍墾文化第一城進軍的鏗鏘步伐。
品牌定位“筑牢”文化根基
新聞點睛:八五二備受王震將軍關注,他不僅親自選址和帶領鐵道兵、轉業官兵創建了農場,并且十分關心關注八五二的建設與發展,一生中先后19次來到這里視察指導工作。同時還為后代留下了將軍林、蛤蟆通水庫等聞名墾區內外的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
-----摘自八五二農場《軍墾文化三年發展規劃》
八五二農場文化歷史濃重豐實、文化底蘊積淀深厚。早在魏漢時期,這里就曾有先人村落星羅棋布。抗戰時期,從尖山子、大小孤山到蛤蟆通一帶,曾是抗聯戰士抗擊日寇的地方。特別是農場開發建設以后,這里發生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魂的歷史故事,涌現出了一批批先進典型人物。初踏荒原、將軍選址、大軍北上、開荒典禮、會戰蛤蟆通、萬名知青大下鄉、將軍19次來場···這一個個動人故事,像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刻在了八五二的大地上。以老紅軍老場長黃振榮、第一個知識分子場長馬懇、支邊青年鐵腰姑娘孟慶芬、杭州知青孫文珍等為代表的一批英模人物的先進事跡,成為激勵后代農場人奮勇拼搏、爭先創優、創造農場美好明天的不竭精神動力。
來源:八五二農場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