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到,竹竿搖”,每年此時節,都是臨安忙碌的時候,因為山核桃要開摘了。
對于果農來說,這10多天里,既是豐收喜悅的時刻,又是一年中最提心吊膽的日子山核桃被稱作“帶血的山核桃”,傷亡事故,從未停止過。
從上世紀90年代臨安山核桃大量產果開始,本報就長期關注臨安山核桃的采摘,從2006年開始更是多次進入山區,和果農同吃同住同采。特別是每年九、十月份的開采季,總能從這片豐收的山區里飄出墨香四溢的報道,比如2007年9月關注《小小山核桃,粒粒皆辛苦》、2008年9月《山核桃,呻吟的搖錢樹》為山核桃號起了脈……
今年當然亦不例外,山核桃開竿后,記者來到了臨安山核桃的最大產區島石鎮,和果農一起上山打山核桃。
救命的鞋套,他給每個工人都買了一雙
9月底的一個上午,在果農的引領下,我們爬上了島石鎮新二村村民舒永武家的林地,一路上山、一身汗水。
第一眼看到這些在樹上勞作的村民,記者眼前一亮:和以前一雙膠鞋、一根長桿就上樹的“輕裝”上陣不同,這里的大多數人已經“全副武裝”。
山核桃很難機械采收。至今當地農民主要還是采取原始方法爬到樹上用竹竿打果,而這極易造成意外。
舒永武今年35歲,打山核桃已經10多年了。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全副武裝”。腳上穿著“防滑鞋套”,身上綁著安全繩索。
“防滑鞋套,真的挺管用的,非常抓地,在山地上走,不會打滑。”舒永武說,每個工人,他都給買了一雙,“以前許多人覺得安全繩索系在身上,行動不方便。但這幾年大家都漸漸明白了,在關鍵時刻這些"不方便"卻能救人一命。”
在舒永武看來,再豐富的經驗,也買不到安全。他的老丈人就不小心從樹上滑落,砸在一塊石頭上,就此去世。
這件事,對整村的村民觸動都很大。舒永武說,現在果農的安全意識都提高了,都比較注重安全防范措施。“有些山核桃太高,很難打到,就寧可不打。”他說,打山核桃之前,村民也會很有意識地買保險來防意外。舒永武就給家人買了兩份保險。
記者從臨安林業局了解到,今年山核桃采摘期間的傷亡情況要好于往年。
山核桃“挖潛”,脫去山野土貨的舊衣裳
除了安全,果農最擔心的是收成。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