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翔安大宅村,如果你說找陳金發,村民不一定知道;如果你說找“火龍果書記”,他會馬上反應過來。是陳金發帶領大家把大宅村打造成一個“火龍果村”,是讓村民生活“火”起來的大功臣。
陳金發今年41歲,1993年退伍返鄉,見過世面的他不想重復老一輩的生活,想做出一些改變,“但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以種胡蘿卜為主……”1997年,熱心村里事業的他當選書記,帶領村民干點什么的愿望越發強烈。
2000年,機遇來了。一位臺商來廈門考察,發現大宅村很適合種火龍果,便租用了一些地,不過許多村民對這種水果不了解,因此還是“你種你的火龍果,我種我的胡蘿卜”。三年后,臺灣人的火龍果開始收獲了,“一打聽,一畝地竟然能賺近萬元,我當時嘴巴都張得大大的———如果村民自己種,效益肯定比租出去更好”。于是,2004年開始,陳金發發動村民自己種———村民不懂技術,他就用自己的地搭個臺子,請專家定期輔導;村民擔心銷路,他又組織大家成立經濟合作社,“我把當兵時攻克難關的本事全拿出來了,困難一個一個被克服……”
就這樣,到今年,大宅村火龍果種植面積達到600畝,一畝地的平均收入達1.5萬元,成了廈門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不僅省內暢銷,還賣到汕頭去,大宅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火龍果村”。“以前許多村民碰在一起會打麻將、賭博什么的,現在一有機會就切磋種植火龍果的技術……火龍果不僅讓我們變富裕,也更文明了?!币晃淮迕裾f。
每年7月—11月,處于不同生長期的火龍果把大宅村的田野打扮成花園,吸引了許多來休閑度假的人?!斑@幾天,我幾乎每天都要接待幾批游客,告訴他們哪些火龍果可以摘,哪些還要等些日子……”10月3日,導報記者采訪時,陳金發自豪地說。
帶領大家種火龍果,陳金發讓村民的日子“火”起來,村民感激他,連續5屆選他當書記,而陳金發也繼續用努力回報村民的支持:“目前正在聯系,準備把村里的火龍果出口到俄羅斯去……”
來源:臺海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