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節期間,寧城縣大雙廟鎮沙布日臺村的張振金正準備喬遷新居。在一座二層歐式小樓里,他正給室內的墻面刷環保漆。“我的歐式小樓是種大棚蔬菜換來的,如今咱也像城里人一樣,過上了樓上樓下、能洗熱水澡的生活!”
2001年,張振金做了兩個簡易塑料大棚開始試種辣椒,第一年的純收入就達到1.3萬元。從此,嘗到甜頭的他一發不可收拾。2006年,他賣了最初的2個簡易棚,新建了4個日光溫室,2008年又擴建到12個。
走出新居,步入大棚,張振金扳起手指算起了經濟賬:“今年,12個棚平均每個棚年產辣椒1.5萬斤,今年辣椒的市場均價約3.5元,再刨除種子、化肥、農家肥等各項開銷1萬多,純掙47萬元,要是接茬種黃瓜每個棚還能掙上5000元。”去年,村里人聽說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有閑置的大棚,就動了外出種地的腦筋。張振金的大妹妹第一個報了名,跨省承包26畝大棚種菜。目前,沙布日臺村已有8戶人家外出承包大棚種地。老張介紹,如今沙布日臺村的4500畝耕地,設施農業的比例就占到了95%以上,全村人均收入都1萬元以上。
寧城縣農牧業局設施農業辦公室主任李春介紹,經過15年的發展,當地已形成南部的黃瓜、中東部的辣椒、北部的番茄、西部的食用菌四大設施農業主產區,大棚蔬菜遠銷吉林、遼寧、河南等10多個省區。如今,寧城縣設施農業總面積達23萬畝,設施農業專業村30余個,萬畝以上園區2個。僅設施農業一項,全縣農民就人均增收2260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2%。(內蒙古日報)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