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雙節”小長假最后一天,家住興寧區暢春湖山莊的謝秀月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準備去菜市買點好菜,全家人好好吃上一餐,為這個假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平時上班忙,難得有時間下廚,今天最后一天假期,買點好菜,跟親朋好友聚一聚。”謝阿姨邊走邊說。雖然小區門口就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攤點,但謝阿姨執意要去更遠些的東升菜市。“那里的菜品全些,東西也夠秤”。
謝秀月今年54歲,供職于一家國有企業,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她告訴記者,她們這一代人見證了新中國從貧窮到繁榮昌盛的過程,“以前日子苦著呢,能吃上雞蛋和豬肉的就算是大戶人家啦!”而今,今非昔比,花樣繁多的菜品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更傾向于綠色、健康的食品。
上午7點半左右,謝阿姨拉著小推車到達東升菜市。此時的菜市一片熱鬧,來來往往的“煮婦”們或蹲或站精心挑選著。“這個菜市的規模和麻村菜市、埌東菜市差不多。”謝阿姨邊走邊說。記者看到,進門左手邊是一排水果攤,右手邊則是賣饅頭、米粉的攤點。再往前走20米左右,才到達真正的菜市場:青菜、肉類、干貨、海鮮、熟食各自分區,雞鴨屠宰區則位于菜市最里面的一排店鋪里。
“今天準備買啥菜?”
“買點海鮮吧,這個季節的海鮮夠肥美!”
謝阿姨來到海鮮攤,挑了三只花蟹,買了一斤多蝦。“都是26元錢一斤,這個價錢算不上貴。”謝阿姨告訴記者,菜市原來并沒有“活”的海鮮,只有些凍魚之類的,蝦、蟹攤點也是今年才搬進來。回想起當年,謝阿姨無不感慨。十年前,謝阿姨一家三口住在二居室的房子里,如今兒子娶了媳婦,換成了三房兩廳的大房子,平時的吃喝更不用說了,“以前過節最多就是殺雞殺鴨,吃得最多的就是豬肉,青菜也就是那幾樣。現在不同了,過節和不過節沒什么區別,一年四季想吃什么,菜市都有賣。”
8點半左右,謝阿姨的小推車里已經非常“豐滿”,鯽魚、排骨、豆腐、蝦、螃蟹、韭黃、豬腰、苦瓜、菜心、蓮藕……“阿姨您知道南寧市有個‘菜籃子工程’么?現在超市、菜市場上賣的肉類、菜品都是從生產基地運送過來的。”記者問到。
“‘菜籃子工程’聽說過,這個是關乎民生的好政策,為老百姓造福,我們的日子才越過越紅火。”謝阿姨說。
正如謝阿姨所說,南寧市“菜籃子工程”讓市民的餐桌有了大變化,真正享受到了好政策帶來的實惠。據了解,南寧市1988年實施“菜籃子工程”以來,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手段,投入為保證,“菜籃子工程”實現了生產有基地、銷售有市場、社會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的新格局。目前,“菜籃子”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市政府每年投入3000多萬元扶持“菜籃子工程”項目,全市建成萬頭豬場11個,家禽基地22個,利用江河水庫發展網箱養魚5000多箱,蛋品基地6個,奶品基地4個,蔬菜基地5.2萬畝,淡水養殖面積1.6569萬公頃。與此同時,“菜籃子”產品結構顯著改善,蔬菜上市品種達50多個,反季節菜、精細菜不斷增加,牛、羊、禽、魚等人均占有量逐年上升,副食品消費朝優質、營養、鮮活方向發展。
來源:廣西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