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余年的孕育,蔬菜種植面積從365畝發展到13.5萬畝,遠銷24個省市區的157個大中城市,被稱為“中國冬早蔬菜之鄉”、“成昆鐵路上的菜籃子”——筆者近日走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探尋一個蔬菜大縣在闖入全國市場,做大云南反季節蔬菜“菜籃子”過程中的思考與抉擇。
日子不錯為何還要求變
去年,元謀縣實現蔬菜外銷26.2萬噸,占據了云南省反季節蔬菜出省外銷總量的四分之一,農民賣菜總收入達6.86億元,人均純收入5602元,連續9年位居楚雄彝族自治州各縣市首位。
然而這個蔬菜大縣,卻始終有著強烈的危機感。
“在打造綠色經濟強縣中,元謀將按照‘提升蔬菜,兼顧糧果、拉動畜漁’的工作思路,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品結構,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元謀縣委書記袁麗娟向筆者介紹。
蔬菜市場變化莫測,波峰波谷只在倏忽之間。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甘肅、廣西等洋蔥產地擴大種植面積,省內通海紅皮洋蔥種植迅速崛起,“腹背受敵”的元謀出現洋蔥嚴重滯銷,許多洋蔥爛在地里。“連老水牛去犁地,都被嗆倒掉。”如今聽來像一句黑色幽默的話,卻是“菜賤傷農”的真實寫照。
面對困境,元謀縣鎖定“優質、高產、高效”目標,步步為營:2001年,元謀縣被列為全國首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2004年被列為云南省“無公害蔬菜行動計劃”首批示范基地縣;2007年啟動綠色蔬菜(a級)生產示范縣建設;2008年成為云南省第一個出口蔬菜基地區域化備案縣……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7個,綠色食品(a級)認證21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涉農注冊商標18個。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