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本年度沾化冬棗特等獎第一名的是,來自富源街道辦事處車王村的王富田,成績95.13分。”9月30日上午,第五屆沾化冬棗賽棗大會現場,經來自省市縣三級專家評委考定,2012年度沾化冬棗的名次終于塵埃落定。迄今為止,沾化冬棗賽棗大會已經舉辦了五屆,王富田一人獨攬其中四屆特等獎第一名。“棗王”的稱號,王富田實至名歸。
從零開始,勞作三年15畝冬棗只賣了八千
在種植冬棗樹之前,王富田和當地其他農民一樣,靠種植棉花、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生,一年辛苦勞累,但卻收入不了多少錢。1999年,沾化縣在全縣推廣冬棗種植,王富田成為村里第一批棗農。
冬棗樹栽植需要諸多程序,從栽種到結果,最少需要三年的時間,此前沒有任何冬棗種植經驗的王富田從零開始,一點點琢磨。
2002年,王富田家的冬棗樹第一次結果,但產量卻出乎他的預料:15畝地結了3000斤棗,畝產量只有200斤,而當時沾化縣的畝平均產量接近2000斤。當年,王富田的冬棗一共才賣了8000元。
面對這樣的收成,王富田沒有后悔和埋怨當初的選擇。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王富田來到沾化冬棗原產地下洼鎮,他向別的棗農求教,跟著縣里的冬棗專家學習。辛苦沒有白費,2003年,王富田家的冬棗產量一躍成為20000斤,畝產量過千斤。
那時冬棗的價格還較低,即使這樣,王富田當年的收入還是達到了6萬多元。祖祖輩輩依靠傳統種植的王富田之前從沒見過這么多錢,一下子信心就滿了,干勁也足了。
意外獲“棗王”稱號當年收入達20萬元
2004年前后,沾化冬棗遇到了一段黑色時期。當時,沾化冬棗在全國范圍內已開始有了一定名氣,價格也開始上漲。部分棗農為了追求片面的經濟利益,在棗樹上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激素,冬棗個頭、產量猛增,但口感和品質卻在下降。而這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沾化冬棗的品牌在滑落,價格一跌再跌,最終利益受損的還是棗農。
在這種情況下,沾化縣做了大量工作,提倡疏密間伐,增加棗樹的通光透風;減少農藥、化肥、激素的使用量,改用為無公害有機肥、生物農藥,在一系列工作的推動下,沾化冬棗的品質開始恢復。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