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紅棗”在當前可謂全國聞名了,然而在若羌,素有“果中之王”之稱的冬棗,雖然價格不高,但買的人卻不多。
“果中之王”為何被市場冷落了呢?10月3日一大早,記者來到若羌縣縣城的農貿市場。在市場門口,4位果農在賣冬棗,冬棗裝在編織袋里或散堆在地上,最便宜的賣8塊錢每公斤,最貴的也不過12塊錢,問的人也不多。
隨后,記者同專門收購冬棗的客商庫爾勒綠圣果品包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柯明來到鐵干里克鄉的一處棗園,一位姓于的承包人把記者帶到園中查看冬棗的生長情況。當聽說要以15元的價格收購2噸棗子時,他很是高興。在說明了病蟲果、裂果、碰傷果和小果不要,還要人工手摘后,他爽快地答應了。
柯明告訴記者,冬棗有極優良的品質,是目前棗中最高檔的鮮食品種,皮薄肉脆,果肉細嫩多汁,維生素c含量最為豐富,被稱為“活維生素丸”,其營養價值為百果之冠。可是,這么好的水果,由于難以儲藏,貨架期很短,特別是碰傷果和過度成熟果,很容易腐爛和變軟,限制了銷售。
柯明的公司今年在庫爾勒建起了一座南疆最大的葡萄保鮮庫,他想采購2噸冬棗做個試驗,看能不能在冬棗儲藏方面有個突破。所以他收購的要求就高點,不能有碰傷,全得用手摘。
采摘進行到下午,已經有近1噸了,于姓果農決定不再摘了,一方面手工采摘太麻煩;另一方面,價格實在也不高,時間長了,連人工費也不夠。
若羌縣農業局局長石國海告訴記者,冬棗在縣城栽種的規模并不大,但是從鮮食的角度來說,冬棗的品質確實好,可是由于采摘和運輸儲藏問題,影響了冬棗的發展。
天近黃昏,記者再次來到若羌縣農貿市場,賣冬棗的還是那4家,剩下的冬棗還堆在地下,不少冬棗已經開始皺縮,特別是碰傷果、病蟲果有的變得稀糊了。
柯明告訴記者,這樣的冬棗采摘估計全是晃下來的,而不是用手工采摘的。再加之用編織袋裝,就更容易擠傷了。這樣的采摘現狀,加之運輸距離遠,冬棗的品相就更不好了,所以若羌冬棗貨好、貨少卻賣不出價格。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