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競爭研究所(cei)發布的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一些生物技術作物品種的專利即將到期,但相應的一些管理規定將阻礙非專利生物技術作物市場的發展。
在下一個十年里,將有二三十種最受歡迎的生物技術改造的植物性狀產品面臨專利到期,美國及全球的農民迫切希望能從中獲益,獲得低成本的非專利種子。但是,多數的這些到期專利性狀將必須在每隔3年或5年取得再登記方能使用,這個程序要求登記者擁有原產品開發者持有的獨家商業機密,這對非專利生物技術產品的廣泛應用設立了一個潛在的難以逾越的障礙。
在《非專利生物技術作物有未來嗎?》一書中,作者解釋了為什么再登記程序對保護消費者和環境安全無益。他建議取消在美國和重要海外出口市場的再登記要求。因為對于生物技術產品的銷售者來說,在全球所有相關市場保持產品的登記狀態是耗時耗力的。因此,再登記要求將僅僅是為了幫助那些品牌生物技術公司防止那些有可能成為非專利生物技術公司獲利。
目前,代表了育種者和生物技術行業的貿易協會,正在與專利仿制育種者談判,期望其可以支付開發者一定的數據信息費。這個協議的達成將是通往非專利生物技術行業發展的重要一步。但是這也只是將深層的管理問題掩蓋了。如果沒有根本性的變革,管理者將迫使農民為非專利生物技術種子支付較高的價格。
毫無疑問,美國農業從生物技術的引入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在全球28個國家中有超過1500萬農民也見證了生物技術帶來的高產,環境兼容,單產提高等好處。但是,如果管理障礙未能被及時清除的話,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其他任何一個行業所能享受到的專利過期產品帶來的驚人好處,將不可能發生在生物技術作物上。
來源:世界農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