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具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及藥用價值,素有“木本糧食,滋補佳品”的美譽。中國是紅棗的原產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紅棗生產國。但是,目前中國的紅棗產業仍以銷售為主,紅棗產品加工企業仍處在初級階段。因此,研發紅棗深加工產品和功能性制品,對于豐富紅棗產品市場、提高紅棗的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紅棗加工存在的問題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紅棗種植面積達2300萬畝,按照盛果期畝產2000公斤計算,總產量可達460億公斤,占世界棗樹種植面積和產量的98%以上,國際貿易的棗幾乎100%來自中國。目前中國國內規模較大的紅棗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只有40多家,加工能力最多在10%至20%之間,加工能力明顯不足。
近年來,紅棗分級包裝對產品檔次、價格和銷路的影響日益突出。然而紅棗大部分收獲后基本靠自然晾曬,水分不均勻,產品未經清洗分選等標準化處理工序就直接進入流通市場,品種不一,商品價值較低。
中國紅棗以干制為主,多采用自然干制,容易受天氣影響,所需時間長,同時還需較大的房舍和場地,不適合大量集中干制紅棗,且干制過程中爛果損失相當嚴重。干制后的紅棗直接進入流通市場,然而紅棗的商品化率僅在三成左右,還有將近三成的紅棗不能進入流通市場。如果結果期雨水較多,僅裂果就達到近三成。不能進入流通環節的紅棗中,主要是果重小、碰傷、裂果、成熟度低等殘次果,雖然失去了商品價值,但其依然具有很高的營養成分和適宜加工特性,但目前僅有很小一部分為紅棗加工企業利用,大部分則在田間地頭化為灰燼,導致紅棗資源浪費嚴重。
目前中國紅棗加工品種少,大部分為傳統初級加工品,如蜜棗、棗醬、棗泥等,通常只是對果品進行整體(或部分組織)加工,改善顏色、風味和形狀,加工層次較低,產品形式單一、附加值低。少數企業進行紅棗酒、蜜棗、紅棗飲料、紅棗休閑食品及功能食品的開發,但整體規模較小,品種依然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紅棗資源轉化能力。
紅棗深加工發展建議
根據中國紅棗產業現狀,應鼓勵發展多元化產品;同時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
首先,加強科技投入,改變目前紅棗加工企業以干棗為原料進行加工的單一局面,實現分級包裝標準化、制干烘烤化、加工精細化。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