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濱州沾化還是山東最后一個整體脫貧的貧困縣,如今,冬棗產業拉動一方經濟,“沾化”和“冬棗”緊密相連,一起美名遠揚。
沾化冬棗產業歷經二十幾年的培育,現已成為集種植、銷售、加工、貯藏、物流、旅游、科研于一體的產業集群。沾化冬棗原是零星分布在農戶庭院中的珍稀棗類品種,因其成熟期晚而得名。其棗果口感極佳、甘甜爽脆,且含有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其中尤以維生素c的含量最為豐富,被營養專家稱作“活維生素丸”。
基于沾化冬棗特有品質,自1994年起沾化縣就積極挖掘這一獨特資源,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把沾化冬棗作為農業主導產業進行培育。為保證沾化冬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沾化縣確立實施二次創業,以打造“中華民族著名水果品牌”為目標,立足于綠色無公害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不斷總結運用沾化冬棗產業發展20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國內外一些果蔬產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摒棄“密、大、早、高”,轉向“減、合、精、強”,開啟沾化冬棗產業發展新境界,引領沾化冬棗產業越過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走向科學健康持續發展的新天地。
依靠冬棗產業,沾化農民富了,在奔向全面小康道路上邁出有力步伐;沾化縣域發展了,提前兩年實現整體脫貧后,快步邁向全省第一方陣,正在黃河三角洲率先崛起。
質量是沾化冬棗的生命線,市場是沾化冬棗產業發展的晴雨表。沾化人清醒認識到,以往棗農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產,輕經營”意識,從而出現了產品單一、產業鏈條短、市場銷售被動的局面。沾化冬棗集中上市期和貨架期短,特別是到集中采摘期,周邊縣市的冬棗也會涌入沾化境內,造成巨大的市場壓力,就會出現大量積壓,嚴重時還可能出現“爛市”局面。
沾化制定了《沾化冬棗市場管理辦法》、《沾化冬棗物流配送管理辦法》,逐步建立起“優質高價、劣質低價”的市場機制。鞏固和開拓縣外市場,建立廣泛的銷售網絡。今年全縣新設沾化冬棗專賣市場、專賣店30余家;實施“農超對接”,每鄉鎮建立起面積不少于3000畝“農超對接”基地。加強高端消費市場開發,著重塑造高端品牌,提高進入高端市場的能力。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