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個月來國家質檢總局的通報名單上共有34批次超過270噸不合格進口奶粉被銷毀或退貨,乳品專家王丁棉表示,“新注冊的奶粉品牌大多找當地企業代工,專供中國市場?!?10月16日《法制晚報》)
倘若這270噸洋奶粉流入中國市場,其危害可想而知。其實,洋品牌并不意味著質量永遠都高,亦早不是“食品安全”的代名詞,日本明治奶粉和美國奶粉巨頭美贊臣都曾發生過質量問題,這34批產品中就有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個別知名品牌。因此,對洋奶粉的質量問題絕不能忽視。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國產奶粉跌入信任危機,洋奶粉迅速占據了中國市場的大半江山。瞬間爆發的巨大市場需求致使洋奶粉變成“稀缺品”,價格暴漲,甚至漲到了原產地的四倍,一度引起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奶粉荒”,奶粉一上架就被中國顧客搶完。
眾多中國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上安全奶粉,不惜血本,窮盡各種渠道從海外購買奶粉,各種形式的代購賺得盆滿缽滿。據媒體統計,包括網購在內,活躍在中國市場上的洋品牌有一百多個,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發生的。值得注意的是,這揭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些不知名的公司大多是在最近幾年誕生的。
相關報道顯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只有五六家國內企業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注冊奶粉品牌并進行貼牌生產,而之后,這個數字上升到20多個。乳品專家王丁棉表示,“還有70多家企業正在排隊申請商標注冊,這些企業的背后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在操控”。
“借道海外產品,回歸國內市場”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叭矍璋贰笔录m已過數年,國內消費者的心理陰影仍未散去,國產奶粉的質量公信仍未完全重建,而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不斷上漲,這讓一些國內企業嗅到了商機。
他們在海外注冊新的商標,找家代工廠就可以生產“洋奶粉”,并專供中國市場,成本很低,但利潤誘人。他們正是利用了國人對洋品牌的信任,暗度陳倉,采用一個迂回戰術就一發不可收地“撬開”了消費者的腰包,這種急功近利的模式給產品的質量埋下了隱患。
很多中國消費者繞了一圈,費盡周折,花費不少,買到的可能仍是中國人造的問題奶粉,只不過是穿了個新馬甲。中國消費者感到無奈、擔憂和焦慮,脆弱不堪的心靈一再受傷。
來源:重慶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