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體驗饑餓24小時”活動,再次引發社會對“糧食安全”的關注。省農科院副院長喻大昭昨日稱,就連“魚米之鄉”的湖北生產的糧食也僅僅夠湖北人自己吃。
喻大昭介紹,全國30多個省市區中,只有幾個能夠算糧食富余,即使是湖北省,玉米還需要從外省調入,“現在全省生產糧食也就是夠湖北人吃而已”。
他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在國際市場上“只要看見中國人出現,糧價立馬上漲”。全國糧食生產“八連增”的背后,糧食安全還是永恒的問題。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糧食生產除大豆依賴進口之外,小麥、稻谷、玉米等產品自給率達95%以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盧鋒教授曾表示,中國已遠離糧食絕對匱乏的威脅,現代科技和制度使我們得以徹底擺脫糧食絕對匱乏的威脅和困擾。
盡管如此,中國“糧食安全”要提高警惕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
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影響大
有外媒日前報道,20國集團(g20)的主要成員國正在發起一個緊急會議,以應對美國爆發逾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旱災和黑海產糧區作物歉收所引發的糧食價格飆漲。
昨日,省農業廳調研員高廣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糧價肯定有影響,此外,“一斤酒三斤糧”,市場上豐富的副食品、酒等都在“吞食”糧食。喻大昭則表示,中國有13億人,是糧食消費大國,國際糧價哪怕漲一點,對中國的影響也很大。
靠科技才能根本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與巨大的糧食消費量相比,我國的糧食生產正面臨著城市快速發展、農村人口減少等威脅。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公開場合表示,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供需矛盾將再次被加大。“保耕地”與“保發展”兩難局面和雙重壓力日益突出。
此外,我國農業生產脆弱的基礎設施,使得病蟲害、極端天氣等都有可能成為誘發糧食危機的“最后一根稻草”。
喻大昭說,面對可能發生糧食安全問題,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去年一旱,湖北10萬畝的糧食就沒有了。”此外,國家的農業補貼要真正補到農民身上,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不過,最根本的還是依靠科技。喻大昭說,耕地永遠是不夠的,只有通過科技提高單產才能徹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來源:長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