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6月份以來,全球糧價一度暴漲,由此引發的“糧食安全”問題成為今年世界糧食日備受關注的熱點。
數據顯示,糧價及農產品價格國內外、上下游聯動的風險仍然存在,當前關于糧食問題的擔憂并未完全消除。專家認為,國際糧價的聯動關系變得日益多元和復雜,除了供需基本面之外,美元指數、國際石油價格、市場投機等因素都可能打開價格傳導的通道。專家建議,構建糧食保障的“安全網絡”。
“高燒”
國際糧價仍居高位
隨著美國天氣炒作的結束和中國秋糧有望“九連增”,糧價上漲的動能明顯減弱。近期,國際糧價震蕩回落,但仍然維持在歷史高位。
“現在的國際糧食形勢非常令人擔憂,但還沒有到危機。”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要避免限制出口、盲目補貼和進口,導致進一步的恐慌和危機的發生。
樊勝根認為,美國干旱是導致這次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長期因素則包括美國的生物能源政策、人口的持續增長、發展中國家需求增長和飲食結構轉變。糧價上漲對貧困人口的影響更大,將導致貧困人口食品消費減少和飲食質量下降。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發布的《2012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稱,即使高糧價不一定直接導致人口的熱量總攝入量出現下降,但高糧價仍可能帶來其它負面影響,如膳食質量下降,醫療和教育等其它基本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根據上述報告的數據,2010至2012年間,全球長期營養不足人口接近8.7億,其中多數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估計共有約8.5億人,也就是人口中近15%的人處于營養不足狀態。
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引發了各國關切。據了解,俄羅斯將從10月23日起實施糧食干預措施,政府要求在實施糧食干預政策的過程中,決不允許出現投機行為,嚴禁將國家儲備糧用于出口。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