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撫順農科院教授級研究員焦言英等農科人員培育出的撫紅軟籽山楂通過了省級品種審定,評審委員會確認此研究水平為國內先進,填補了我國山楂屬科無軟籽審定的技術空白,并建議在我國境內大面積開發推廣。
撫順農科院教授級研究員焦言英,3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遼東山區特色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的研究工作。2005年他在新賓滿族自治縣南四平村進行基層調研時,偶然發現一株鮮果能全食的軟籽野生變異單株山楂,歷經5年實施系統地差異分析和嫁接定植培育試驗,2011年喜獲成功。焦言英告訴記者:“山楂在我國有17個種,其中我們和大山楂的比較,經過中國科學院化驗分析測得,鈣的成份是大山楂的5倍,維c的含量是大山楂的3倍,大山楂它的種子占果重的30%,而軟籽山楂全果可食。”
2007年以來,撫紅軟籽山楂陸續在全國進行試驗。目前,部分基點己開始結果,均表現出豐產性高、抗逆牲強,鮮果果實大,種核薄而軟的特點。撫順市農業推廣中心主任王立新介紹說:“為做好撫紅軟籽山楂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近兩年來,在省內外布了20個點,山楂試驗園建了很多處,表現的都特別好。同時,我們又和相關的龍頭企業進行聯系,準備進行進一步的產業化發展,現在看,我們撫紅軟籽山楂前景非常廣闊。”
來源:撫順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