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駛在通往廣西靈川縣潭下鎮黃柏村的鄉村公路上,蜿蜒的道路兩旁種滿了掛果的桔樹,但足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果蔬交易市場內卻顯得冷冷清清,只有三三兩兩的村民坐了一起閑聊。
“你們來得太早了,再晚個十天,這里到處都是蜜桔。到時候不要說車了,人都擠不進來。”果農李文德熱情的告訴記者。
黃柏村曾是當地有名的“打架村”。李文德說,上世紀90年代初,世代以種水田為生的黃柏村村民曾因與鄰村爭奪水源而大打出手,當時有100多人受到法律制裁,黃柏從此成了“打架村”的代名詞。
“現在不同了,農民種果,荷包滿了,心也就定了。”李文德指著旁邊一棟棟嶄新的二層小樓興奮地說:“看見那邊沒有?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蓋的"柑橘樓",蓋樓的錢都是賣桔子賺回來的。”
現在已是100多畝桔子園承包商的李文德,1992年曾在當地種植溫州柑,“那時候種溫州柑根本沒錢賺,果樹還容易生黃龍病。”之后李文德放棄種植,外出打工。但經過一段時間后,打工的艱辛,親人不在身邊的孤獨,又讓李文德動起了返鄉種樹的念頭:“回來我就跟著柑橘站的技術員學,借科技書來看,改換品種,種植沙糖桔和南豐蜜桔,沒想到真成功了。以前打工一年下來也就掙7、8000元,現在我的果子一年能賺20多萬。”
說起自己的果園,李文德說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富裕,更重要的是滿滿的成就感。“以前賣桔子我都是騎著單車拉到市區的市場上去賣。現在等桔子摘下來,我就坐在交易市場,自然就又大批大批的收購商開著貨車過來要貨。而且我們家的桔子還能"出國",賣到泰國、越南去。”
從“打架村”到大范圍種桔,再到如今建“柑橘樓”、桔子出口,潭下鎮黨委書記粟揚進直說“不容易”。“那時候想讓種慣了水稻、溫州柑的村民該種蜜桔哪有這么容易?我們只能在基層黨組織發動幾個黨員帶頭試種。給他們請專家,教他們選種,種植技術,結果后幫他們宣傳推廣,聯系買家。村民看到效益了,愿意種的人才漸漸多了起來。”
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如今在潭下鎮黃柏村,5400多畝的柑桔種植林一望無際,年產6000多噸的高產量也讓當地村民過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買小車,蓋洋樓,寬闊的路面,整齊的村容村貌,黃柏再也不是“打架村”的舊模樣。
但遠處成片的破舊土房卻與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的黃柏村有些格格不入。粟揚進說:“那就是曾經的黃柏,我們要把它留著,不能忘本。”.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