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抽樣調查的180位老年人中,有一半以上有購買保健品的經歷,其中四分之一老人曾經受騙上當。22日上午,在由省、紹興市、嵊州市消保委舉行的老年保健品消費揭示會上,嵊州市消保委通報的一份老年保健品市場調查結果引人關注。
保健品讓老人很受傷
紹興市消保委統計,近兩年來,市消保委系統共接到老年保健品消費投訴69件,其中食用類63件,非食用類6件,存在的問題包括涉嫌夸大功效、虛假宣傳、質次價高等銷售陷阱,以及無保健品批號、無廠址、添加非食品原料和過期、變質、有異物等。
越城區80歲王智榮老人就是保健品消費的受害者。前些年,他經人介紹,去聽了一次“教授”講座,說一種叫“康樂安”的保健品,包治不治之癥。“現場的幾個推銷員十分熱情,像子女一樣關心我們的健康。的確,對于老年人而言,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身體好了就不用麻煩子女,可以讓他們忙自己的事業。我狠心花了好幾個月的退休工資買了一套保健品。沒想到吃了一個月后,出現嚴重的便秘、痔瘡發作、肛門出血不止,血壓升到收縮壓190、舒漲壓98……住院治療了一個多星期才恢復。而此時,商家早就不在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市還有不少。去年底,嵊州的楊大媽在推銷員的情感攻勢下,花5800元購買了據稱有降血糖、降血壓功效的保健品。服用一年后,發現血糖從正常變成了ⅱ型糖尿病,不但未見降血糖功效,還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老年人消費很盲目
調查顯示,22%的老年人不清楚服用保健食品有什么功效,有11%的老年人認為保健食品和藥品有相同功效,更有10%的老年人把保健食品用來治療自身的某些疾病。工商部門相關人士介紹,保健食品其實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于特定人群食用,并非等同于藥品,不能治療疾病。
然而,部分老年人在進入晚年后,由于過于關心自己健康,一味迷信保健品,常年服用甚至大量購買各種保健品,形成迷信保健品的心理習慣,給不法商人以可趁之機。不法經銷商正是利用老人這一弱點,夸大宣傳產品功效,誘使老人消費。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