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清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集中力量發展規模化設施農業,棚室數量不斷增多,年設施蔬菜總產量達到十二億公斤,純收入九億元,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如今已是深秋時節,但當記者走進大良鎮寶建農作物種植基地的溫室大棚時,里面卻是溫暖如春,農戶時敬仁正在察看自家菜苗的長勢。時敬仁告訴我們,從基地建立之初,他就在這承包了兩個高標準的大棚,輪流種植一些反季節的芹菜、西紅柿、蘿卜等,比起以前種大田作物效益提高了不少。
“過去這地里我種的是玉米和小麥,現在從這建了這個大棚,我包了兩個二代溫室大棚,經常有技術人員上這來指導,年收入在兩萬二到兩萬四左右,我這樣的收入心里非常高興。”
記者了解到,目前寶建農作物種植基地建有溫室八十多個和塑料大棚二百多個,基地實行統一供苗、提供技術和回收產品的合作社發展模式,輻射帶動了像時敬仁一樣的三千多農戶通過種植棚室蔬菜發家致富。
為推動設施農業更好更快發展,近年來,武清區農業部門堅持科學規劃,集中力量發展規模化棚室建造,截至二零一一年底,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到十八萬畝,基本形成了“一區、兩片、三園、四帶”的設施農業發展格局。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蔬菜科科長曹強說:“采用這種高標準設施一個就是改變我們傳統的種植結構,過去由于我們的設施類型比較簡易,主要是以分葉菜,和一部‘春提前、秋延后’的果菜為主,現在隨著這種設施性能的不斷提升,我們逐漸可以發展一些高檔的蔬菜,一些果菜在冬季我們也可以適當進行生產,比如像現在我們引種的一些國外比較好的品種,像荷蘭的辣椒、荷蘭的茄子等等,現在都可以種植了。”
為了給設施農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保障,武清農業部門還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成立了設施農業技術服務組,為菜農進行科技培訓、技術指導,同時加大了新品種、新技術、新優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力度,為設施農業后續發展注入了活力。
來源: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區縣聯盟廣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