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從100斤一麻袋的“大包裝”改為50斤、30斤的“小包裝”;蘿卜按個賣;成捆大蔥拆開論堆兒賣……眼下,在市內的各個秋菜銷售點,一些菜農、菜販也學會做生意了,通過一些促銷手段來滿足和迎合市民的消費需求。
現象
秋菜從“批發”變“零售”
在立山曙光路北端的秋菜臨時銷售點,一個銷售內蒙古土豆的攤位前擺放著三種規格的袋裝土豆,重量分別為100斤、50斤和30斤。銷售者介紹說,這些土豆從車上卸下來時都是100斤一麻袋的大包裝,50斤和30斤是自己重新包裝出來的。“現在人買秋菜的量越來越少,小包裝的好賣”。
今年在我市的秋菜市場上,除了大包裝改小包裝外,許多菜農和菜販也一改單一的“批發”式銷售,同時搞起了“零售”。在鐵西八家子秋菜銷售點,一位賣蘿卜的菜販,在大堆蘿卜里挑出品相好,個頭平均的平攤在地上,按“兩毛錢一個”零售。而原來成捆兒賣的大蔥,也被拆開來分堆兒賣,每斤售價能比成捆的貴一兩毛錢。
調查
秋菜買賣逐漸“市場化”
小包裝銷售的土豆為啥選擇分成50斤、30斤的規格呢?根據菜販總結,現在人們買土豆以20斤到50斤的居多,對于買20斤的顧客,菜販會游說其直接拎走30斤一袋的,買三四十斤土豆的,則會建議其成袋買50斤的,這樣一來,顧客拎袋就走很方便,菜販也多賣了土豆。而鐵西八家子秋菜銷售點緊鄰露天農貿市場,來往客流較大,因此一天下來秋菜零售量十分可觀。
秋菜銷售,原本是最簡單粗放型的一種交易,但眼下,一些菜農和菜販也會做生意了,開始主動去迎合市場需求,以換取更大的銷量。對此,一些商業人士介紹說,菜農上述銷售方式的改變,從營銷學角度來看,屬于差異化競爭策略。眼下秋菜銷售基本屬于買方市場,菜農和菜販主要依靠薄利多銷來消化自己的菜,而“多銷”就成為贏利的關鍵所在,菜農和菜販因此才有了促銷的動機和積極性。
來源:千山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