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植效益驅動,大豆面積逐年減少
玉米、水稻收益較好,大豆種植逐年減少。據了解,由于近年來種植大豆效益不斷下降,國內大豆種植面積也在大幅減少。統計顯示,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在3600萬畝左右,同比降幅超過30%,而在2009年,黑龍江的大豆種植面積一度達到6500萬畝左右,僅僅三年時間,大豆種植面積已經萎縮近一半。
通過考察發現富錦和建三江地區大豆種植面積減少最為嚴重。據了解,富錦市2012年大豆種植面積只有92萬畝,較去年的160萬畝減少了42.5%,而2010年大豆種植面積還有250萬畝。建三江地區近年來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大豆更是少見,2012年該地總種植面積有1100萬畝,其中種植水稻1000萬畝,玉米種植100多萬畝,而大豆只有10萬畝左右。由于玉米近年來種植收益不斷上升,該地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10年玉米種植面積只有30萬噸,而2011年增加到60萬畝,直到2012年的100萬畝。可見受種植效益驅動農戶不斷把大豆轉種為玉米、水稻。
農戶種植大豆的意愿逐年下降,主要由于大豆的種植收效益不及玉米和水稻以及國外大豆進入國內市場的沖擊。雖然大豆的種植過程較玉米、水稻比較方便,而且種植成本與玉米、水稻相比較低;但是大豆的畝產量較少,而且收購價格較低,種植效益下降。然而玉米、水稻近年來價格上漲,農戶種植收益較好。所以農戶收種植效益的驅使不斷縮小大豆的種植面積,用以擴大玉米、水稻的面積,目前在一些靠近山區,缺水的地塊農戶會種植少量大豆。
(二)新糧減產&農戶惜售,現貨大豆供應偏緊
黑龍江地區本是國內大豆的主產區,然而近幾年由于種植大豆效益不斷下降,國內大豆種植面積也在大幅減少,直接導致了國產大豆供應量的下滑,國產大豆的供需再度面臨緊張形勢。目前國內大豆供應主要來自美國及南美大豆的進口,而國產大豆逐年減產,從而對市場供需作用也逐漸消弱。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