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傳來好消息,今年秋糧面積增加,長勢均衡,穗數、粒重等產量要素看好,如果南方晚稻地區近期不發生嚴重寒露風,秋糧將繼續增產,全年糧食有望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九連增”。糧食總產緣何能夠實現“九連增”,其中政策與投入起到怎樣的作用,近日,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
記者:今年糧食生產在高起點、高基數上,克服了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以及成本增加、國際市場波動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實現了穩定發展。請您談談哪些因素發揮了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宋洪遠:從2004年到2011年,我國成功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八連增”,如今,秋糧豐收在望,全年糧食有望實現連續第九年增產,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對于保增長、控物價、調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實現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總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全國糧食生產好形勢實屬來之不易。歸納起來,是政策與投入、科技支撐、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行政推動等多種要素聚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首要的,還是政策與投入。
記者:具體來說,政策與投入因素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是如何發力的?
宋洪遠: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離不開國家財政的有力支撐。從2003年中央財政兩千多億元的“三農”支出,到2011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超過1萬億元,8年增長了4倍,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安排為12287億元,比2011年又增加了1868億元。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確保了這些年我國在“三農”投入方面達到“總量穩步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總體要求。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