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鉛超標”:喧鬧之后冷思考
“南京豬肉鉛超標”事件終以“作者道歉”、“政府澄清”而塵埃落定。但回首這一事件“雜志發表—微博發力—媒體發酵”的傳播路線,有一個教訓是深刻的,即由于學術媒體與自媒體、傳統媒體之間缺少“防火墻”,使原本純學術問題日益網絡化、復雜化,眾聲喧嘩,加重了“還原真相”的社會成本。
那么,如何在不同媒體間筑起良性互動的“防火墻”,讓學術的歸學術、微博的歸微博,共同傳遞正能量?
反思一:要尊重學術媒體的嚴肅性,承認其與自媒體、傳統媒體的專業化差異
昨天,當得知3位論文作者“道歉”后,沈陽農業大學《養豬》雜志主編張永泰教授表示“不理解”。他對本報記者說,如果論文有問題,刊登論文的雜志和終審把關的我,都應該有問題、作檢討,可至今沒人來找。
“作為專業雜志,社會上應該相信我們的學術判斷能力。”這位沈陽農業大學原畜牧獸醫學院院長對本報記者說,我至今不認識3位作者,論文是自然來稿。抽取的13份樣本并不少,國家從沒有對檢測豬肉重金屬含量做過樣本量的規定。你不同意,可以寫文章爭論嘛!雜志,就是爭鳴的園地。
關鍵是,論文并沒說南京市場所有豬肉鉛超標38.46%,而是說樣本和部分豬肉的鉛超標38.46%——姑且不論參照標準合不合適,首先該問是誰發布“南京市場豬肉鉛超標38.46%的”?是微博!讓博主檢討才對!
“為什么不追究博主的責任?”張永泰不依不饒地指出,博主或許是“標題黨”,故意吸引人眼球;或者不懂農業,理解偏離。隔行如隔山,專業雜志主要是辦給專業人士看的,你“環保董良杰”看不懂,才正常,看懂了反而不正常。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任發政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專業雜志與受眾面廣泛的自媒體、傳統媒體顯著不同的是,對閱讀者有專業要求,而且注重學術觀點的交流和爭鳴。因此,不能將學術媒體與自媒體、傳統媒體等量齊觀,混為一談。只有形成尊重科學的共識,“圈內”“圈外”才能談到一起。
反思二:自媒體、傳統媒體要如實傳播學術觀點,學術觀點也要經得起媒體質疑
“今后寫論文,不僅要過發表關,還要過網絡媒體的質疑關。”痛定思痛,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周巖民教授深有感觸地說。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