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太原市鮮菜價格平均上漲20.6%,漲幅比上年同期擴大27.3個百分點。1月至8月份,各月鮮菜價格除了7月份外,其余均呈較大幅度上漲。究其原因,主要是蔬菜生產能力不足、淡旺季供應失衡、流通環節偏多、自然災害影響、成本高位運行和產業化程度不高等。蔬菜價格上漲和異常波動造成居民“買菜貴”。
淡旺季供應失衡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郊優質高效蔬菜生產基地被大量征占,造成太原市蔬菜種植面積逐年縮減,總產量越來越低。太原市中遠郊蔬菜老基地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新基地開發滯后,交通不便,生產能力呈現不足。除此之外,太原市轄區內大棚設施偏少,淡旺季供應失衡。
據調查,太原市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占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的比例僅為19%,導致每年10月份至次年6月份的本地蔬菜生產淡季,本地蔬菜市場份額僅占市場的20%~30%。
中間環節加價嚴重
蔬菜從地頭到餐桌要經過種植戶—產地商販—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共5道環節,每個環節都要支付不等的費用。經調查,在整個蔬菜零售價格中,中間環節的費用和加價要占到一半以上,特殊情況下,甚至要占到90%左右。
氣候異常致供應不足
調查顯示,今年年初太原市氣候寒冷,3月份又出現倒春寒,造成部分蔬菜秧苗凍死,產量大量減少。同時,氣候寒冷延緩了蔬菜生長期,推遲了上市時間,造成市場蔬菜供應相對不足以及蔬菜價格持續高位。
生產成本上升
據調查,太原市新建一個溫室大棚的成本已經升至4萬元以上,占蔬菜產值的30%以上。其次,人工費用也隨之增高。據在太原市小店區東蒲村調查,去年農忙時,雇用一個幫工每天需支付60元,今年每天需要支付80元,僅人工費用就上漲30%。而且,農資費用近年來一直處于上升通道,2012年上半年全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上漲7.0%,各類農資產品均呈漲勢,特別是化肥漲幅最大,為10%。
太原市農委分析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不斷升級,蔬菜食用需求持續增大。蔬菜價格漲幅較大,必將引起居民的廣泛關注,給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帶來一定影響。所以,增加蔬菜供給和抑制不合理漲價因素應當成為相關部門穩定菜價、豐富“菜籃子”的重要舉措。
來源:山西商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