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行政訴訟又將乳品安全問題推到“風口浪尖”。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日前宣判,要求衛生部于法定期限內對原告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予以重新答復,有關生乳相關標準制定的全過程有望得到公開。
質疑不斷升級
近年來,關于乳品安全問題的爭議一直在發酵。2010年3月26日,衛生部發布《生乳》(gb19301-2010)等66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當時即引來一片質疑聲。一年之后,新國標又遭到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的“炮轟”。
今年1月,河南打假人趙正軍以消費者的名義向衛生部要求公開生乳新國標制定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編寫的會議紀要”遭拒,隨后其向北京市一中院提起訴訟。10月19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宣判,要求衛生部于法定期限內對原告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予以重新答復。有媒體將其解讀為會議紀要有望公開。
據《新京報》報道,衛生部22日表示,對于趙正軍的信息公開申請,衛生部將重新答復,但其仍舊強調會議紀要不屬于信息公開范疇。
這場與生乳新國際有關的爭議焦點在于其對生牛乳蛋白質和細菌總數的規定。新國標對每毫升生乳的細菌限量總數規定為不高于200萬個,蛋白質最低含量不低于2.8克。而之前一直沿用1986年的標準將生乳中細菌總數分為4個等級,1級每毫升低于50萬個,2級每毫升低于100萬個,3級每毫升低于200萬個,4級每毫升低于400萬個,生乳蛋白質含量為最低每100克含2.95克。
而在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生乳標準要求蛋白質含量為每100克含3克以上,菌落總數普遍為每毫升20萬個以下,標準最高的為美國,每毫升10萬個以下。據此,王丁棉稱新國標“全球最差,是全球乳業的恥辱”,甚至還有觀點稱鮮奶標準“一夜之間倒退了25年”。
盡管如此,記者留意到,在華潤萬家超市,蒙牛、伊利、三元等幾家品牌牛奶的營養成分表里普遍標注著“蛋白質每100毫升含量3克”等字樣,配料為生牛乳。其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是蒙牛特侖蘇純牛奶,每100毫升含量為3.4克。
爭議背后的意義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