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老百姓的菜籃子安全,上周,我市為供莞蔬菜制定的統一的身份標識開始使用。東莞時報記者更跟隨供莞蔬菜運輸車,到相關生產基地一探究竟。生產基地遠離城市,空氣、水源等無不清新潔凈,生產流程統一規范,不使用無機化肥。更能給人信心保證的,是這些基地大多同時是供港蔬菜生產點。(詳見今日民生周刊)
記者走訪的這個基地生產的蔬菜,有百分之六十供應香港,百分之四十得以走上莞人餐桌。東莞老百姓能夠吃上如此新鮮有保障的蔬菜,實在值得高興。不過,這種有統一管理、有證可查的供莞基地出產的蔬菜,還只能占全市蔬菜供應量的一半。也就是說,另一半蔬菜的管理水準還達不到如此嚴格的程度。那么,怎樣才能讓東莞老百姓的餐桌,能像香港的那樣令人完全放心?
從記者在基地現場的見聞來看,供莞蔬菜像供港蔬菜的質量一樣“清白靚麗”,得益于嚴格的制度建設。首先,建立嚴密的檔案,讓每棵蔬菜都有“身份證”。那就有案可查、有底可跟。出了問題,逐步回溯責任到人,也就不在話下。其次,層層監測構建了多重閘門,將不及格蔬菜拒之門外。從蔬菜生產基地到東莞檢驗檢疫局,嚴防死守,絕不令一棵不及格青菜流出。第三,標準嚴格,決不出現“具有國情特色”的另類標準。
一言以蔽之,監督之力,在于責任。多重監測也好,設置“身份證”也罷,都是為了將責任落實到人。企業和監管部門,負有同樣的責任,面對著同樣嚴厲的處罰。正是由于如此嚴格的管理制度,才使供港蔬菜能夠有內地老百姓無比艷羨的99.999%的食品安全率。
這也給了我們加強食品安全建設的信心:同樣是在內地生產,同樣是由內地人管理、監測,供港蔬菜能夠達標,供內地的蔬菜一定也能夠做到。從我市曝光的毒臘腸案等情況來看,令人頭痛的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得以產生,根子就在于監督管理方面的懈怠、不作為。唯有建立綜合性的執法力量,責任到人的機制,視食品安全為頭等政治任務的領導重視,大陸食品才能像香港食品那樣安全可靠。
當然,嚴格的監管等因素,會使得蔬菜的價格有所上漲。但考慮到,不少人為了讓孩子吃上安全的奶粉,也不惜到香港、國外購買,蔬菜價格的適度上漲,也是在可忍受的范圍之內。對于低收入群體,政府可以采取建設專門的平價商店等方式,間接給予他們補貼。事在人為,盼望莞人餐桌的蔬菜,早日實現百分百的放心!
來源:東莞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