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有半個月左右就立冬了,地里大部分的農作物已經收割完畢,但金河鎮曙光村的村民薛林林還催促著女兒到蔬菜大棚看看。春種秋收的規律在曙光村體現得并不明顯,即使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村民們依舊興致勃勃,用心呵護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一個棚收入近1.5萬元,我家一共兩個。再加上前些日子賣羊的2萬元和種玉米的錢,一年的收入想想都高興啊。”薛林林掰著手指頭對記者說。
由于已是中午時分,薛林林開始忙著做飯。據薛林林介紹,從前家里燒水、做飯都是用電,一個月的電費將近110元。自從村里的沼氣站投入使用,同樣燒水、做飯,一個月下來只花費60多元錢。“沼氣的原料都是村里牲畜的糞便,既節省成本又保護了環境,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薛林林介紹道。
談到村子里最有特色的蔬菜大棚和沼氣能源,擔任近12年曙光村村黨支部書記的高二忠頗有感觸地對記者說:“當初有建大棚的想法是因為我們參觀了土左旗的后墻體蔬菜大棚,感覺這是一種新型生產方式,所以在2007年6月的時候開始建設。”高二忠表示,起初村子里建了100座大棚,每座大棚的成本是10萬元,村民自身只需出資3000元,大棚就能歸其所有,剩下的都由政府和村委會出資。
曙光村的沼氣能源是村里的又一大特色。300立方米的沼氣罐所消耗的原料僅僅是1.5立方米,相當于四輪車一車的牛糞,被高二忠笑稱“一四輪車牛糞一村不發愁”。“村里是2009年建立完畢的沼氣站,現在已經實現了家家通沼氣。”高二忠在帶領記者參觀沼氣站時說。
“從10年前居民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到現在年收入近萬元,離不開曙光村村民的共同努力。”高二忠這樣總結村里十年的變化。
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