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爐了!成功了!”18日上午,在素有“相棗窩子”之稱的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東丁村,當一盤盤紅彤彤的干棗被推出烘干房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筆者了解到,閻良相棗“第一爐”近6000斤,標志著大量鮮棗因秋雨晾曬不及時而爛掉的歷史結束了。
“這都是標準化帶給我們的好處!”閻良相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經森高興地說。丁理事長所說的“標準化”,準確稱謂是省級相棗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建設項目,從今年3月份開始,就在包括該村在內的3個鎮街8個村啟動建設。
丁經森介紹,在閻良區石川河兩岸,有4300多棵相棗古樹,樹齡最長的已經近2000歲,是西安第二大古樹群。近幾年來,由于極端天氣增多等原因,影響了相棗的產量和品質,棗農收入不高,種植積極性極大受挫。“多虧了質監閻良分局幫我們申請實施了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
項目任務下達后,質監閻良分局多次召集相關部門研究實施方案,制定措施,成立了技術和保障小組,進行了意見征求,收集反饋意見80多條,梳理匯總提供給專家,完成了標準調研、驗證等相關工作,起草了標準文本,形成了相棗種植技術規范送審稿。并先后聘請西農大紅棗專家到田間地頭,對示范區200多戶種植戶進行技術規程培訓。經多方奔走,幫閻良相棗專業合作社籌資100余萬元,購進了兩臺智能控制烘干爐及其配套設備,于是就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其實,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效早在相棗采摘期就顯現出來。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適逢閻良相棗成熟期,來示范區采摘相棗的游客絡繹不絕,“爸爸快看那個棗多紅”,“媽媽給我和棗樹照張相”……棗園內處處歡聲笑語。據丁經森介紹,東丁村有相棗樹2600畝,預計至少增產三到五成。下一步,合作社將對相棗進行收購加工,并印制精致的包裝禮品盒,把昔日“村姑”變成“美女”,送進商場、超市,讓更多人吃到閻良相棗。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