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海省民和縣著力豐富和完善以高原、生態、循環、高效為主要內容的“民和模式”,充分依托全縣全膜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生豐富的玉米秸桿作為發展壯大畜牧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傾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飼草生產加工配送基地。全縣現有飼草加工設備1050臺(套),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青貯池336座20.1萬立方米,小規模的青貯池860座12.9萬立方米。2012年,玉米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預計全縣玉米秸桿產量可達90萬噸,其它農作物秸稈52.4萬噸,秸稈總量達142.4萬噸。加上退耕還林草種植的苜蓿、復種的飼草以及其它飼草,飼草總量可達200萬噸以上,能滿足250萬個羊單位的飼草。
為進一步加快全省最大的飼草生產加工配送基地建設步伐,民和縣早規劃、早安排、早行動,堅持“龍頭帶動、點面結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原則,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草產業投入,提前做好設備購置、青貯池建設、配送中心和草粉加工點建設等各項工作。2012年投入飼草產業發展的資金達1447.5萬元(財政扶持1072萬元,企業自籌375.5萬元),建立了綠寶、順恒2個飼草加工配送中心。以魯青飼料公司為龍頭,建立20個草粉加工收購點,在25個新建的規模養殖場中修建青貯池48座6.3萬立方米,在2個飼草配送中心修建青貯池16座3.2萬立方米。購置秸稈揉搓機、青貯收割機等飼草加工設備117臺套。
自8月份開始整株玉米加工配送和青貯工作以來,已向縣外養殖場加工配送整株玉米85000余噸,本縣養殖場青貯55000噸,目前,正在進行玉米秸桿黃貯和打包青貯工作。預計2012年飼草加工總量可達40萬噸,比2011年的16萬噸增加24萬噸,玉米秸桿加工利用率達到44%,全縣玉米種植戶在秸稈上的收入將達4000萬元。同時,加快實施草原獎補機制牧草良種補貼項目和農區牧草種植項目,2012年完成牧草良種補貼3.1萬畝,牧草種植2萬畝,預計可增產鮮草10萬噸。通過玉米秸桿的加工利用和優質牧草種植,為全縣畜牧業的快速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以其增加玉米種植戶的經濟收入,調動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穩定玉米種植面積,形成“糧食-飼草-牲畜-沼氣-肥料”這一立體高效的循環發展模式。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縣玉米秸桿加工利用總量達到70萬噸,優質牧草產量達到50萬噸,建成全省最大的飼草生產加工基地。
來源:國際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