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大豆之鄉”,黑龍江省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所產大豆以綠色、天然、安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然而,近年來,這一承載著黑龍江人驕傲的世界原產物種,如今卻成為他們感情糾結所在。種植面積連年大幅減少,加工企業普遍開工率不足,農戶手中大豆銷售不暢……一系列產業問題,包括種植、油脂加工、收購價格和收購模式等,都引起了各方的討論和爭議。
看似普通的黑龍江大豆,為何牽動了多方關切?“首先,作為糧食產業,大豆種植和加工事關國家戰略安全;其次,黑龍江大豆作為一種品質優良、安全健康的天然物種,面臨物種污染,亟待保護和發展。”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副局長徐學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又是大豆收獲時,《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我國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的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先后投入10億多元用于綠色大豆標準化基地建設,建立非轉基因大豆核心示范區,并打造我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交易中心。
大豆故鄉種植面積逐年縮減
1996年起,我國放開大豆市場,開始進口大豆,當年進口大豆111萬噸,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按照承諾,入世后實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取消對大豆、小麥、油菜籽、花生油的進口關稅壁壘,國外大豆隨之潮水般涌入中國,并逐年增長。
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達2659萬噸,占全球進口量的1/3。海關初步統計顯示,根據船期及采購進度測算,預計2012年大豆進口總量將超過5700萬噸。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劉登高認為:不設過渡期、3%的低關稅、沒有進口數量限制、又沒及時采取wto允許的“兩反一保”措施等,是國外低價轉基因大豆蜂擁而入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大量進口,另一方面是大幅減種、減產。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2/2013年度我國大豆總產量預計同比減少7%,至1300萬噸。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