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副組長趙明
秋收接近尾聲,秋糧豐收已成定局。農業部日前發布消息,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日前,記者采訪了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和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副組長趙明,請他們詳解科技在今年糧食生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記者: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玉米是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水稻、玉米對全年糧食增產貢獻巨大。從目前判斷,水稻、玉米增產原因有哪些?在今年的生產中有何亮點?
程式華:綜合各地水稻生產形勢看,今年水稻畝產有望再提高3-5公斤,總產也將實現“九連增”,雙雙再創歷史新高。今年水稻繼續增產,除了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科技支撐是重要因素,各地農業部門、科技專家紛紛深入基層,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技術指導力度,正所謂“領導、專家抓糧到田頭,增糧技術人人知”。從科技及其推廣的角度看,除了超級稻品種推廣面積繼續擴大外,今年水稻生產中的最大亮點是早稻集中育秧技術的示范推廣,提高了早稻秧苗成秧率,秧苗素質好,從而成為早稻克服5月份長時間多雨寡照,并最終實現早稻增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趙明:今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達到了5.25億畝,預計總產可突破2億噸,較去年增加3%,有望實現面積、單產雙增加。增產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玉米生產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國家高度重視玉米在糧食安全中的主導作用,在新增1000億斤糧食中,玉米增產規定為53.1%。二是玉米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加強。今年玉米科技受到高度重視,高產創建、“玉米雙增二百”等一系列科技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今年中央財政將“抗旱坐水種”技術列入重點補貼技術措施,為玉米豐產豐收奠定了良好基礎。此外,黃淮海夏玉米區貼茬直播和適時晚收技術的推廣力度和應用面積也進一步擴大。三是玉米市場拉動力進一步增加。由于玉米種植簡化,肥水效率高,價格高,在農村勞動力緊張的糧食生產條件下成為農民種植的首選。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