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絳紗囊里水晶丸。”自古以來,各色佳果就是嶺南一張閃亮的名片。如今為了維護物種的多樣性,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一群“大內密探”需要四處收集種質資源,目前資源庫里荔枝、龍眼、沙欖、楊桃、樹菠蘿……琳瑯滿目的各色資源已達6萬余份,這對改良水果口味、保護物種安全等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2年,在有關部門的資助下,廣州市果樹科學研究所在廣州水果世界建立了占地面積135公頃的南亞熱帶果樹種質資源庫,重點收集保存稀有瀕危種、特有種、旗艦種和關鍵種,以及具有較高科學價值和具有經濟價值的果樹品種,如桂味荔枝、水晶球荔枝、石硤龍眼、茶滘沙欖、花地楊桃等,引進品種有紅妃、日升和馬來紅番木瓜、馬來西亞樹菠蘿等,以及一些特色品種、特殊用途品種或育種中間材料。到目前,資源庫已收集保存國內外果樹種質資源445品種(品系),共61958份。其中,2010年番木瓜樹種還被列入了農業部國家種質資源保護圃。果樹所所長陳健告訴記者,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變化,對水果的口味也悄然改變,以往是“饑食荔枝,飽食黃皮”,這是因為甘甜的荔枝可以充饑,而酸味的黃皮則有助于消化。現在人們營養水平比以前好,甜味的水果也不再像過去那么受歡迎了。
記者了解到,果樹所利用傳統技術和生物技術,創新出600份新資源,選育出新品種(系)20個,通過審定品種6個,新品種、新品系在生產上示范推廣累計20多萬畝,發揮了示范輻射及增產增效的作用。“收集回來以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一個青花梨品種,1998年就引進了,到現在才剛剛做到穩產,十多年的工作就跟看不到一樣。”陳健解釋說,這個品種以往在北方地區種植,此后一路向南引進,能夠適應廣州氣候后,還要仔細研究什么時候剪枝,什么時候掛果,琢磨出一整套配套技術。據介紹,這個品種以往還沒在廣州種植過,隨著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市民將有望品嘗到本地出產的美味青花梨。
來源:大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