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山東蔬菜豐收難銷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
唐王鎮是濟南市周邊較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唐王鎮樊家村村民樊長東家里種了5畝地,“肥料300元,澆水用電100元,總共400元。產量8000斤,估計能賣五六百元。一畝大白菜也就賺一二百元,基本白忙活。”樊長東說。
山東農業信息網數據顯示,山東蔬菜價格除在中秋國慶“兩節”期間略有回升外,8月下旬以來持續下跌。與8月下旬相比,當前蔬菜價格已下跌35.29%。
針對山東蔬菜“價低賣難”現象,26日,商務部在濟南舉行山東蔬菜產銷對接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山東部分蔬菜“賣難”現狀。
山東省委農工辦副主任劉同理說,由于我國小農經營的現狀,信息不對稱,生產環節缺乏調控手段,農民安排生產呈發散狀態,“一家多業、一戶多品”,盲目性、隨意性很大,品種上雖然樣樣俱全,但總量上難以形成商業規模,容易造成農產品[0.000.00%股吧研報]結構性短缺或者過量。
多位專家表示,山東蔬菜“低價滯銷”,暴露了我國農產品市場的脆弱性,也說明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體系不健全。
劉同理認為,政府部門要科學選擇調控時機,加大農業保險推進力度,把政策性保險延伸到生產、運輸、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最大限度地化解風險,保持市場穩定。另外,要創新農產品生產經營模式,大力推廣“農超對接”等各種對接直銷模式,使生產和銷售環節可預測、可控制。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建立解決蔬菜“賣難”和“買貴”的長效機制,完善蔬菜流通體系,建立健全蔬菜流通鏈條;進一步完善蔬菜信息發布體系,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引導農戶合理種植、適時銷售;建設蔬菜冷鏈系統,保障蔬菜均衡上市,增強市場調控能力,更好地維護農戶和消費者的利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