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這個以茶產業為第一民生產業的小鎮,是閩南著名茶鄉。然而今年,它卻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價格劫”。
雖然茶葉豐收,品質提升,但是價格低迷。“每斤30元”幾乎成了掮客們———茶葉經銷商的一個底線。
相關人士認為,這折射出華安縣手工作坊分散生產、銷售能力差的軟肋,同時也在拷問華安縣茶葉產業的出路。
“已經四五年沒有這么好的天氣了,今年的秋茶品質總體上較往年好,價格卻低了。”在華安縣仙都鎮,茶農們個個看起來心情沉重,盡管茶葉豐收了,但持續低迷的價格行情讓他們高興不起來。
“每斤30元以上就不用談了。”仙都鎮“華仙茶都”市場里,一位茶行老板對前來賣干毛茶(未經挑選的初成品)的茶農老楊說。在行情價格面前,茶農們顯得非常被動。
茶葉經銷商老詹承認,在“華仙茶都”市場里,今年的平均價格比去年低了30%以上。即使在秋茶行情最好的寒露期間,市場里干毛茶的平均價格也比去年低了10元以上。
連秋茶都是如此,行情更不好的春、夏季茶葉就更不用說了,今年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茶農老楊家有8畝左右的茶園,為了節約制茶成本,從今年的春茶采收開始,他帶著老伴、兒子、兒媳婦齊上陣,種茶、采茶、制茶,全自己動手。老楊無奈地表示,“今年行情太差,如果再花錢請人,真是要虧大了”。
往年行情好的時候,忙完自己家里的,老楊還會去外面買些茶青(剛采下來的青葉)來制茶,增加點收入。可今年這么做已經無利可圖了,老楊寧愿專心在家里哄小孫女玩。
茶葉的價格跌了,農藥、化肥等農資價格今年卻增長了20%左右,茶農們舍不得投入,種茶也沒從前上心了。
問題:大生產小經營營銷差
仙都鎮里有很多小型的茶葉加工作坊,專門為茶農提供茶葉加工服務。整個秋茶采收季節,這些茶葉加工作坊大多已經兩三天沒開工了,有幾家甚至整個十月份才做了兩三天的生意。大家普遍的感覺是,“今年的客戶變少了”。
來源:海峽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