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豆類市場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國產大豆種植面積與產量持續下降,而大豆進口量卻頻頻升至歷史峰值。但隨著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曾經被稱為“中國之牛”的大豆,現在對外依存度已超過80%,市場份額逐漸被以轉基因大豆為首的美國大豆所占據。
特別是今年大豆期價受持續干旱影響大漲,導致進口成本激增,國內油企或將再次陷入嚴重虧損的窘境。種植面積連年大幅減少,加工企業普遍開工率不足,農戶手中大豆銷售不暢等產業問題已經引起了各方的討論和爭議。雖然國家通過拍賣臨儲大豆等抑制國內價格,但效果有限。
截至10月30日,由于受颶風桑迪影響,cbot豆類收低,11月大豆期貨下跌34美分收于1527.2美分/蒲,12月豆粕合約下跌10.9美元報收于472.5美元/短噸。國內豆類低開震蕩,大豆主力1305合約跌0.58%,豆粕主力1301合約漲0.08%。
大豆產量持續下降
據農業部統計,今年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僅為8682萬畝,較去年下降13.8%,已經連續五年種植面積下降。在國產大豆面積和產量連續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大豆進口量卻在逐年增加,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2年全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預計將達到5750萬噸左右,再創歷史新高,較上年的5263萬噸增長9.3%,近500萬噸。
針對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的難題,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認為,今年大豆種植減少的原因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量進口大豆沖擊;另一方面是大豆種植效益低。玉米工業消費占到了國內消費的三分之一,刺激玉米價格上漲。
另外,王小語認為,近期及未來國產大豆價格將受到國家臨儲政策的影響——收儲政策是否出臺?會以什么價格收儲?以及是否有其他跟進政策將對未來大豆價格產生影響。
目前我國大豆主產區集中在東三省、內蒙古及安徽等地,其中黑龍江一地就占據了半壁江山。由于黑龍江大豆的主產區多位于高緯度地區,當地氣候寒冷不適宜種玉米和水稻,這似乎也成了農民選擇大豆的主要理由。
來源:華夏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