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順著一條平整的水泥路,記者來到享譽“大棚蔬菜之鄉”的定陶縣杜堂鎮。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標準的蔬菜大棚鱗次櫛比,菜農們高興地將一箱箱黃瓜裝上車。
走進一座大棚,一股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一根根綠油油的黃瓜讓人倍感清新。定陶縣杜堂鎮轆灣村39歲的王喜格正忙著摘“瓜須”,臉上喜悅的笑容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燦爛。
早晨7點半,王喜格與丈夫過來摘黃瓜,一共摘了9箱,每箱50斤,每斤1元錢。“搞大棚比種糧食掙得錢多。”談起種植蔬菜大棚的收益,王喜格高興得合不攏嘴。她說:“俺這塊地有一畝三,兩年前種了玉米和小麥,一年下來能掙2000多元。現在,搞大棚蔬菜,一年至少能掙4萬多元,而且到了春天還可以出去打零工掙錢。”王喜格告訴記者,管理一個蔬菜大棚也就忙乎100天左右,沒事的時候,在家看看電視,或者到鎮文化廣場上扭扭秧歌,生活很愜意。
“搞大棚,鎮政府和合作社給我們幫了大忙。”王喜格告訴記者,去年夏天下了一場大雨,大棚里積了很多水,鎮政府立即調來水泵把積水抽走。大棚里的蔬菜“生病”了,合作社的專家會過來現場分析原因,并提供指導,很方便!
王喜格所說的合作社是定陶中遠蔬菜專業合作社。目前,在定陶縣杜堂鎮,蔬菜專業合作社已達9家,均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帶動一大批群眾走上致富路,許多村民開上了小汽車,住上了小樓。王利安就是其中一位。
當日,45歲的王利安正在大棚前收購黃瓜。他搞蔬菜大棚已有15個年頭,最近三年,由于政府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他種菜種“發”了,還干起了蔬菜購銷生意,一年能掙七八萬元,已經買了兩輛車。
“剛開始建棚,很多村民沒錢,政府幫助我們聯系貸款,還常常請外地專家過來提供指導,又給我們修了路。”王利安樂呵呵地說。
定陶中遠蔬菜專業合作社苗育基地負責人王高偉向記者介紹,從建棚、種植到田間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定陶縣杜堂鎮政府和合作社都為菜農提供了大量幫助和技術指導。
記者采訪了解到,杜堂鎮的蔬菜大棚多是“夫妻棚”,以前他們都出外打工,如今再也不用外出“受制于人”了。他們每天的工作勁頭很足,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來源:牡丹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