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豬肉具有皮薄、肉嫩、味香等特點,在海口、三亞及周邊地區市場供不應求,農戶及養殖場對海南黑豬種豬的需求也逐年增長。屯昌黑豬已打入北京市場,定安黑豬受到島內外不少人的喜愛,海口、澄邁等地黑豬養殖也有多年的歷史,但由于散養居多,沒有形成標準化養殖模式,一直沒有形成品牌。記者10月30日從海口五岳騰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與相關方面的簽約儀式上了解到,他們將聯合打造海南標準化農家黑豬項目,年底前選擇海口40多家農貿市場推出。
散養質量難保證
走進海南的大小農貿市場和超市,常常發現買肉的市民會圍在黑豬肉攤前。這種消費習慣已形成多年,在多數人看來,黑豬肉價格雖然高于白豬肉,但由于口感好而更受歡迎。
海口五岳騰飛農產品合作社理事長羅永松在全國農業產業化雜志上發表多篇分析文章,他認為市民所稱的洋白豬肉和黑豬確實有差別。洋白豬肉有時生長周期只需4-5個月,黑豬生長可能需要10-12個月,瘦肉率也低些。在飼養方式上,黑豬主要吃的是以豆粕、玉米、瓜蔓、花生為主的粗糧。海南黑豬具有耐粗食、抗病力強、肌間脂肪高及風味好的特點,所以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更好理解。
目前海南黑豬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早在2009年,屯昌黑豬就打入北京市場,當年每頭黑豬扣去200元運費和10%的損耗,實際銷售收入比在島內高出150元。當時在北京農加農科技公司零售屯昌黑豬時,打出“來自海南無疫區的傳統黑豬肉”招牌,排骨每斤賣到34元,比北京當地黑豬價格還高。但記者了解到,相比較規模化生產,海南絕大多數黑豬都散養在農戶家里,不少農戶養殖方法不一樣,養殖出來的黑豬個頭大小不一,質量安全也無法保證。有的農戶看到市場行情好,會增加飼養量,偏要將黑豬養到300斤才賣。另一方面不少農戶因為資金有限,用料不足,本已足月上市,但黑豬的個體小、偏瘦,無法上市銷售。這些現象表明,海南散養黑豬亟須引入標準化養殖模式。
辦理“豬民身份證”
來源:海口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