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蔬菜價格水平總體在高位運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蔬菜消費價格指數在1~9月份同比上漲了18%,遠高于其他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其中,春季的大白菜和白蘿卜價格也比較高,平均批發價格超過了2.0元/公斤。但是,在10月份,露天菜、大棚菜和溫室菜集中上市,蔬菜供應量大幅增加,蔬菜價格出現了全面回落,下降幅度擴大,尤其是一些地方大白菜、芹菜和白蘿卜出現滯銷賣難,引起了廣泛關注。那么,如何看待這次的菜價波動呢?
首先,今年蔬菜價格波動幅度總體較大,但主要仍以季節性波動主,仍屬于正常范圍。其次,不同蔬菜價格漲跌互現,供給過剩與供給短缺同時交替存在。比如,同樣是冬儲菜,今年大白菜和蘿卜行情不好,而土豆則表現較為堅挺,高開高走。再次,不同蔬菜價格的波動原因不一。今年春季大白菜和蘿卜價格走高,一方面是受到南方持續陰雨天氣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去年冬儲菜減少所致。而秋季大白菜和蘿卜價格下跌,一方面是種植面積擴大,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天氣條件較好,秋菜基本上都喜獲豐收。芹菜價格大幅下跌則是由于七八月份價格高,導致農民迅速擴大種植面積,10月份上市量增加。
作為小生產者的菜農,所得的收益和承擔的風險很不對稱,是蔬菜價格波動的犧牲者。在蔬菜等農產品價格高時,菜農只分到一小杯羹;而在價格低時,菜農在生產中的投入將付諸東流。該如何走出蔬菜價格暴漲暴跌的“怪圈”呢?
目前,對于易儲存的冬儲大白菜和蘿卜,應鼓勵農戶和經銷商加大儲存和加工。如果因價格太低而減少庫存,又會引起明年春季大白菜供應短缺,使今春大白菜價格大漲的情形重新上演;如果在價格低時多儲存一些,能自然平抑明年春季的價格。對不易儲存的芹菜,則應加大促銷力度,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通過社區蔬菜店和蔬菜直通車等方式加快銷售。
從長期來看,穩定蔬菜產量是穩定蔬菜價格的前提。進行有計劃的生產,以需定產是解決蔬菜價格波動最理想的方式。穩定蔬菜產量一方面要穩定種植面積,減少盲目生產;另一方面要穩定單產水平,減少氣候和病蟲害的影響。為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