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部分地區發生的蔬菜“賣難”問題,商務部緊急啟動農產品“賣難”應對工作機制,建立解決蔬菜“賣難”和“買貴”的長效機制,完善蔬菜流通體系,并建立蔬菜流通鏈條。
“菜農就不能挑些別的蔬菜種嗎,為嘛都種一種菜呢?”在看到“山東等地大白菜6分一斤沒人買”的新聞后,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但是,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菜農們卻表示很無奈,因為到了種植季節,他們也不知道種什么才好。“如果換個品種,賠了的話怎么辦?”
“不能讓農民今天種這個,明天種哪個,農民很難把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只是強調加強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工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價格波動問題。在他看來,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在頂層設計、引導微觀主體和有效干預等方面進一步積極探索。
“種難”:不知道種什么
“我們這兒主要種植青椒,目前一天的供應量在20萬斤到60萬斤之間。今秋青椒價格一直徘徊在每斤0.3元—0.6元的低價位,這個價格賣出去農民不賺錢。”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鎮鳳凰農資的工作人員張亞斌對本報記者介紹了當地青椒的銷售情況。因為長期與農民打交道,他對當地的蔬菜種植情況十分了解。
既然青椒價格賣不上去,農戶有沒有考慮換個品種種植?張亞斌表示“很難換”,他向本報記者解釋了難換的原因。
首先,就算有農戶想換個品種,也不知道種什么。另外,張亞斌表示小規模的種植并不利于蔬菜銷售,如果要大規模換品種,需要進行一些規劃。“我們幾千畝的菜地,不只是種青椒,那拿出多少地種別的蔬菜?選幾種來種植?這些都沒有人幫忙規劃。”張亞斌說。“再者,當地農民一直種青椒,就算今年賠錢,但大家心里還有點譜,換了品種后萬一賠得更多怎么辦,沒人管你啊!”
“賣難”:銷路在哪里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