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發生在河北省易縣的麥田拋荒現象并非個案,據國土資源部稱我國每年耕地撂荒面積高達3000萬畝。從國家糧食安全角度講,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但是,從前不久召開的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來看,農田拋荒又是一個新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作為未來的行動綱領,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我國農業的發展,特別是解決農田拋荒問題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生產關系的調整為農民進城提供了契機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總體上是相適應的。但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刻變化,特別是現階段出現的新情況需要我們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正如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農業、農村、農民曾經為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是依靠“三農”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最初幾年,農業收入一度占國家財政收人的40%。僅就農業稅而言,從1949年到2003年,全國累計征收農業稅達3945.66億元。其中僅1949-1984年征收的農業稅額有1000多億元,按照當時的最低價格兌換成黃金至少11.42億兩(相當于現在10萬億人民幣)。
在經過建國幾十年的慢長發展過程,現階段我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此背景下,農村的有生力量(壯勞動力)逐步向城鎮轉移。從起初的“小分隊”,到如今的“大批量”;從開始時的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到如今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兼備。人數的總量,到2011年底高達2.5億之多。而且,每年還在以1000萬人的數量在增加。
來源:中國糧油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