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分析師劉從新受上半年價格高昂影響,沿淮地區新季大豆上市后,由于豆農和部分貿易商囤積待漲的期望值偏高,產區價格于11月上旬曾出現僵持,低收農戶不賣,高收市場很難承受。就在行情難以梳理之際,東北地區大豆臨儲價格的公布,給沿淮產區食用大豆價格提供了底部支撐。
多重影響價格欲漲有點難
近來,南方各地蔬菜市場供應充足,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已出現大幅回落;肉、蛋、禽市場豐富,價格漲幅不明顯。受此影響,豆制品銷量平淡,欲提價或大幅增加供應量的希望受到限制。
進口大豆分銷價已明顯低于上月數百元,油粕價格幾近跌至冰點,部分油企前期的大量囤貨導致壓榨虧損慘重,讓食用豆市場很多經營商不敢貿然大批壓倉,采購進一步放緩。
由于東北產區豆農惜售情緒較重,貿易商收購量遠低于去年同期,商品豆毛糧收購價依然高于臨儲價格,受氣侯因素影響,目前東北產區貿易商的交易量進一步下降,油企虧損日益嚴重,收購企業受貿易商價格影響,即便掛牌收購,也不見往日的車水馬龍場面。
沿淮大豆產區豆農認為今年大豆價格會持續上揚,過高的期望加重了惜售情緒,由于豆農惜售,很多貿易商和經紀人共同參與囤積,導致價格過快上漲,切斷了蛋白企業大批采購的渠道。因此,今年與去年的不同點發生了明顯改變,去年同期已經有50%以上的總量被分流,今年卻有70%以上的總量在產地囤積。
受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東北和沿淮產區共同惜售僵持,大批貨源留在產地,部分囤積大豆已有發熱劣變跡象,因此,沿淮部分貿易商已開始有所松動。受這類貿易商的報價影響,產區價格再欲上漲已感乏力。
購銷僵持利潤空間受打壓
從11月中旬起,產地和銷區大豆價格保持一致,由于市場消化轉慢,產地收購量也明顯減少,高收難賣、低收難買現象十分突出。按此時的收購量,價格應該小幅上漲,但因上述因素共同交織,產區價格已調整到無利潤空間,市場依然打壓,市場牽著產地的“鼻子”,僵持將會進一步延續。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