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了解到,今年甘肅在土著魚類人工養殖技術上取得一項重大突破,在我國首次實現全人工養殖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秦嶺細鱗鮭,并于近日將其中的5000尾放流到野外。
“盡管近年來我國在人工繁殖秦嶺細鱗鮭上取得成功,但在養殖過程中必須采集野生食物。而今年我們對秦嶺細鱗鮭進行孵化后,成功使用人工飼料喂養,這意味著秦嶺細鱗鮭從繁殖到成長實現全人工化養殖,為今后大規模人工養殖奠定了基礎。”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李勤慎介紹說。
秦嶺細鱗鮭屬于魚綱鮭科冷水性山麓魚類,僅分布于甘肅和陜西渭河上游及其支流、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李勤慎說,秦嶺細鱗鮭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主要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澈、水底多為大型礫石的地方,分布區域是秦嶺地區海拔900-2300米的山澗溪流中。由于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目前在海拔1200米以下人口較多的地區,秦嶺細鱗鮭資源量已經急劇減少,所能見到的多為未成熟的個體,只有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區尚存一定數量。
他介紹,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兩年前就對秦嶺細鱗鮭開展人工繁殖試驗。今年4月,科研人員又在天水市張家川縣和秦州區開展全人工養殖工作,選出親魚50多組,經人工馴養、培育、催產及授精、孵化等程序,采集到秦嶺細鱗鮭魚卵5萬粒,孵化出魚苗2萬尾。在科研人員精心照料下,這2萬尾秦嶺細鱗鮭半年來健康成長。
為增加自然環境中的種群數量,今年11月中旬,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挑選出5000尾人工養殖的秦嶺細鱗鮭放流到張家川、武山、漳縣、岷縣等重點保護流域。(王衡)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