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顯示,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市)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8957萬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這是繼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九年獲得的歷史性豐收。但是,今年1-10月我國進口了6088萬噸糧食,相當于2011年全年進口糧食6390.3萬噸的95.3%。據預測,今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將創糧食紀錄。我國糧食連續“九連增”,可是糧食進口創新高,其因為何呢?
消費剛性增長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作為最基本、不可或缺的糧食消費存在著剛性的需求。這種需求來自多個方面。 人口增長必然加大糧食消費。我國從2004年以來,人口一年比一年增加。年末大陸總人口從2004年的129988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134735萬人,平均每年凈增加人口593.4萬人。每年凈增加如此多的人口,必然要剛性增加糧食消費。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增加飼料消費。隨著我國進入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到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大對肉禽蛋奶的需求。這些依靠飼料轉化而來的動物食品,需要消耗大量的飼料,其中不少是糧食。如玉米、大豆等等。 逐步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不僅對肉禽蛋奶的消費增加,對于以糧食為原料的深加工食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這些食品有些直接以糧食為原料,一些雖然以糧食的副產品為原料,但都需要消費糧食。這些食品的消費越是增加,糧食的消費就越是擴大。 品種結構變化 從社會學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不僅表現在人們居住環境的變化,也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民須臾不能離開的糧食需求方面,更是表現明顯。 在人們維持基本生活的時代,不論什么食物,只要能夠填飽肚子,就會不加選擇性的食用。這也就是原始社會的所謂消費。 在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時代,對食物的消費就有了一定的選擇性。比動物與植物,動物與動物,植物與植物之間,就出現了較大的區分。 在人們生活水平進入較高級階段,對于食物的選擇性就出現了突破性的變化。這些變化的突出表現,是具有挑剔性的。用現代科學術語來講,是具有科學性的。 正是人類變遷的歷史進程,使我國糧食消費的品種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玉米,曾經作為雜糧,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維持我國北方數省的廣大居民生命的,就是玉米。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即使是建國以后的不短時期之內,玉米依然是當地居民的主食。由于口感等眾多因素,人們對于以玉米為主食僅能夠作為維持生命的一種食品。 時過境遷,進入新時期的我國,雖然玉米不再是人們必然選擇的主食,但是,玉米的身價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肉禽蛋奶的迅猛發展,促進了養殖業對玉米的旺盛需求。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2-2005年前我國玉米進口量較少,年度的進口量最多的為2002年的6280噸,2006年的進口量達到6.5萬噸,其后兩年的進口量繼續保持較低水平,2009年的進口量有所增長,達到8.3萬噸。2009年東北地區的發生嚴重旱災,市場預計產量大幅下降,僅有1.4億噸,供需平衡相對緊張,同時玉米深加工快速發展,推動玉米工業消費的較快增長,增加了玉米進口的預期,推動2010年玉米的進口大幅增長,達到157萬噸。2011年中國玉米進口數量達到175.4萬噸,同比增長11.5%。我國已經從玉米出口國,變為玉米凈進口國。 正是由于玉米市場的廣闊前景,我國的玉米生產快速發展。2012年全國玉米產量20812萬噸,增產1534萬噸,超過稻谷產量383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 大豆,既可以作為主食品,也可以作為副食品,更可以作為主要油脂來源之一。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大豆原產地,現在卻淪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地。在今年前10個月進口的糧食中,其中主要是大豆,全世界出口大豆一半以上進入了中國。當今中國為何80%以上的大豆依賴進口? 一粒野生大豆喪失基因專利:上世紀90年代,有人將中國的野生大豆經非正常渠道帶回美國,通過科學研究,分離出高產基因,并將該基因在101個國家申請專利,然后再將含有該基因的豆種賣到中國,向中國人收取高額專利費。 不僅如此,美國等發達國家生產的轉基因大豆,不僅產量高,而且出油率也高。較高的生產率,加上對國際市場的期貨引導及現貨的控制,發達國家可以在大豆市場上呼風喚雨。在國際油脂巨頭使中國失去對油脂市場的話語權后,中國的大豆生產近年來每況愈下,逐年萎縮。 據中國糧油信息中心10月份預測,2012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為675萬公頃,較上年減少14.43%。預計2012年中國大豆產量為1280萬噸,較上年減少11.63%。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指出,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提供的統計數字,2011年我國食用油的消費量達2515萬噸,工業及其他消費量為250 萬噸,合計為2765萬噸,人均年消費量已達20.5公斤,已經達到世界人均20公斤的水平。在國產食用油嚴重不足,又沒有油脂市場話語權的情況下,維持國民的生活,不進口大豆等既是糧食,更重要的是油脂原料的大豆行嗎? 管理利益博弈 在連續九年豐收的背景下,我國的大米本來可以達到自給。但是,今年以來進口大米蜂擁進我國市場。海關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中國進口了198萬噸大米,而去年同期的進口量為50.5萬噸,翻了近兩番。凈進口量增長則更加顯著,同比增加了10倍。今年前10個月,中國大米進口量翻了兩番,因此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大米消費國今年的進口量將創歷史紀錄。 中國今年為何進口如此多的大米?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管理問題。 我們真的需要進口那么多大米嗎?進口大米對國產大米的影響幾何?對農民生產稻谷的積極性又怎么樣呢? 從產量上來講,我國大米的生產是可觀的。2012年我國稻谷產量20429萬噸,比上年增產328萬噸,能夠達到國內自給。之所以出現如此的局面,與2011年我國稻谷市場向好有著極大的關系。2011年我國稻谷市場價格一路走高,不僅早稻,就連中晚稻都一片走紅,特別是中晚秈稻價格在去年11月份達到歷史最高峰。作為我國20個大型商品糧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陽市,在2011年11月中下旬中晚秈稻達到每市斤1.47元。從未賣到如此價格的稻農喜笑顏開,種植稻谷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可是,令農民沒有想到的是今年稻谷市場風云突變。大量的、廉價的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大米進入中國市場后,國產稻米市場價格直線下降。湖北省襄陽市今年新產中晚秈稻開秤時每市斤僅在1.25-1.27元,即使到今年11月份也只維持在1.30-1.33元,比去年同期每市斤下降10%。今年中國稻谷市場出現了農民不愿意賣,企業不積極收的尷尬局面。這種局面必將影響明年的稻谷生產。 數字是死的,但情況是活的。數字的背后,反映著實質性的問題。對于大米進口來講,問題就在于管理上。由于我國糧食流通體制存在的問題,如管理國內流通的部門管不了進出口,進出口部門又不管國內糧食流通,從而導致大米進口如脫韁的野馬。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分析,大米進出口問題其實是利益問題。我國南方數省,或者由于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迅速,糧食種植面積萎縮,或者由于長期處于缺糧狀態,都需要從外地購進大量的糧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最優惠的價格購進所需要的商品,是地區、部門和經營者的必然追求。在國內大米價格高于國外大米價格的情況下,這些地區自然會選擇進口大米。 糧食,是特殊商品。糧食,是維持國家穩定的根基。如果不從全國來考慮,僅考慮局部地區的利益,必將影響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國內糧食總供給,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作為人口大國,保持95%的糧食自給,是我國的戰略決策。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如火如荼發展時期,保證耕地紅線十分艱難,保持糧食生產持續增產十分不易,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說易做難。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不遺余力,運用政策和科技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糧食市場調控,適度掌控好糧食進出口,保護農民持續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切不因小利而失去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切不因局部利益而犧牲全局利益,切不因部門利益而影響國家糧食安全。(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