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作了修改。至此,新一輪農村土地改革的大幕已徐徐拉開,相關配套改革已被提上議程。《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國土部、住建部、農業部三部門正醞釀制定新的土地供給條例,擬放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市交易,使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城市建設用地真正實現同地、同權、同價。業內人士表示,條例出臺將改變我國現有土地市場格局,實現農村土地自由流轉,有利于平抑土地市場價格。
全聯房地產商會名譽會長聶梅生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近日國土資源部曾來商會開調研會,了解能否逐步形成政府供地和市場供地的雙軌制。如果這一機制能形成,對未來十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平衡發展是一個巨大的動力。
她認為,未來的改革就是要實現農村土地流轉,形成集體用地和國有建設用地的土地供應雙軌制,這將有利于降低土地價格,進而對降低房價有好處。此外,解決農村土地問題,可以加速我國城鎮化水平,進而拉動內需。
“我國現行土地政策是農民集體用地需先被政府征用,后轉為國有用地,最后入市進行交易。”聶梅生指出,我國還將在較長的時間內進行土地改革,提高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地補償是動作之一,而在之后,突破農村用地瓶頸的就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將可以自由上市流轉,農民成為農村集體用地交易主體,在不觸碰18億畝耕地紅線的前提下,釋放農村閑置土地進入建設用地。與此同時,通過稅收調節的方式,使部分土地收益成為地方財政收入。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