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蔬菜價格快速上漲成為物價上漲的“推手”。為平抑蔬菜價格,國家開始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種價格穩定機制,建設平價商店成為新形勢下穩定農副產品價格的重要手段。但是,《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海南調研時發現,平價商店生存狀況兩極分化,一些經營者反映效益不高,很多是賠本賺吆喝;而另一些則表示“人財兩旺”,期待擴大規模。
有店無基地 平價難維系
據海南省物價部門介紹,目前海南各市縣設立的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主要以兩種形式為主,即在消費群體集中的社區建立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以及依托大型超市建立農副產品平價專營區。按照計劃,今年將在海南各市縣建成20個社區平價商店和64個超市平價專區。
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平價店在經營一段時間后,部分蔬菜的價格漸漸“上來了”,一些消費者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并開始質疑平價店的經營問題。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一些平價店的蔬菜供應量難解市場需求之渴。海口市每天蔬菜銷售量為1200噸,但受門店規模和供應渠道限制,通過平價菜店銷售的蔬菜還不到40噸。
海南省物價局綜合調控處處長史凡民解釋說,平價店的建設必須建立在擁有較大蔬菜生產基地的基礎上,而一些平價店在擁有較少甚至沒有蔬菜生產基地的情況下,開始在各大社區布點設立平價商店,其所售平價菜實際上還是從大型蔬菜批發市場購進。“供菜渠道太依賴于批發市場,價格就會隨著市場波動。市場價格高,平價店就難維持平價。”
海口市一家平價店不愿透露姓名的門店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夏季時,海南高溫使蔬菜產量下降,他們不得不去批發市場和菜販子搶菜。“這樣一來,原本平價菜店能夠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的優勢就沒有了。”
成本偏高 虧本運營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